- 释宝志
释宝志(418~514),俗姓朱,南朝梁代江苏句容县东阳镇(今属南京市栖霞区)人。7岁随法俭和尚出家,到南京道林寺虔诚禅业,苦守古佛青灯50多年,为释门名僧。时值齐武帝施行暴政,众生苦痛,宝志为匡正时弊,巧施智谋,运用世间因果哲理,使齐武帝尤敬典礼,“永废锥刀”酷刑。据《释教会考》载:宝志心志通达,以佛教宗旨,诱导梁武帝净心修习,皈依佛门,向善归仁,普渡众生,百姓平安。被尊为“帝师”。大诗人李白尊宝志为“独行绝侣”。梁天监元年(502年)宝志年近花甲,到宝华山结庵,集僧讲经传教。
- 朱缃
(1670—1707)山东历城人,字子青,号橡村。朱宏祚子。康熙间入赀为候补主事。曾从王士禛学诗。有《橡村集》。
- 周以丰
周以丰,字少莲,吴县人。有《散花小草》。
- 谢榛
谢榛(1495~1575)明代布衣诗人。字茂秦,号四溟山人、脱屣山人,山东临清人。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,流传颇广,后折节读书,刻意为歌诗,以声律有闻于时。嘉靖间,挟诗卷游京师,与李攀龙、王世贞等结诗社,为“后七子”之一,倡导为诗摹拟盛唐,主张“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,熟读之以夺神气,歌咏之以求声调,玩味之以裒精华。”后为李攀龙排斥,削名“七子”之外,客游诸藩王间,以布衣终其身。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,功力深厚,句响字稳,著有《四溟集》、《四溟诗话》。
- 杨绘
杨绘(1032年~1116年),字元素,号先白,谥肃轩,绵竹(今属四川)人。公元1056年(宋仁宗嘉祐元年)登进士第,历官荆南府通判、开封府推官等职,后任翰林学士、御史中丞。晚年弃官南下,来海阳县官溪都(今榕城区仙桥、梅云一带)定居,创槎桥村。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。杨绘被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尊为始祖。杨绘墓位于仙桥钱岗山西北坡,坐东朝西,是一处宋代古墓。杨氏宗祠位于揭阳市仙桥街道槎桥社区东联村,建于清初,为三厅式灰、木、石构筑庙堂。揭阳市政府于2005年7月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将杨绘墓及祠堂列为古墓葬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- 陆叡
陆叡(?-1266),字景思,号云西,会稽人(今浙江绍兴)人。绍定五年(1232)进士。淳佑中沿江制置使参议。宝祐五年(1257),白礼部员外郎除秘书少监,又除起居舍人。后历官集英殿修撰、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兼淮西总领。《全宋词》存其词三首。
- 崔郊
崔郊,唐朝元和间秀才,《全唐诗》中收录了他的一首诗。(《云溪友议》卷上、《唐朝纪事》卷五六)唐末范摅所撰笔记《云溪友议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,生得姿容秀丽,与崔郊互相爱恋,后却被卖给显贵于頔。崔郊念念不忘,思慕无已。一次寒食,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,崔郊百感交集,写下了这首《赠婢》。后来于頔读到此诗,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,传为诗坛佳话。
- 左芬
名一作棻。西晋齐国临淄人,字兰芝。左思妹。少善缀文,名亚于思。为晋武帝贵嫔。姿陋无宠,以才德见礼。有词藻,为帝所重,每有方物异宝,必使为赋颂。有答兄思诗、书及杂赋颂数十篇。
- 潘徽
吴郡人,字伯彦。少聪敏,从名家习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尚书》及老、庄,通其大义,尤精三史。为陈尚书令江总引为客馆令。入隋,为州博士,撰《韵纂》。秦王杨俊闻其名召为学士,就道,奉命于马上为赋,行一驿而撰成《述恩赋》,俊善之。炀帝时为京兆郡博士。以与杨玄感兄弟友善,为帝所不悦,出为西海郡威定县主簿。意不平,道卒。
- 刘学箕
刘学箕,生卒年均不详(约公元1192年前后,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),字习之,崇安(今福建武夷山市)人,刘子恽之孙。生平未仕,但游历颇广,曾“游襄汉,经蜀都,寄湖浙,历览名山大川,取友于天下”(本集陈以庄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