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广东中草药》。即半边旗,详该条。
参见痧痘集解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对叶四块瓦之别名,详该条。
阴分不足、津血亏损的证候。阴虚则生内热,每见低热、手足心热、午后潮热、消瘦、盗汗、口燥咽干、尿短赤,舌质红、少苔或无苔,脉细数无力等症。治以滋阴为主。若阴虚火旺者,须养阴清热。
见顾膺陀《妇科集·调经门》。即指经行先期。详该条。
出《万氏家抄方》。为款冬花之简称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。指唇肿粗厚。
出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①病因之一类。泛指内损脏气的致病因素。如七情不节、饮食饥饱、劳倦、房事过度等。②病名。指创伤损及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、气血的病患。见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九。又名内损。因跌打、坠堕、碰撞
指虚、实、冷、热、邪、正、内、外,为治病八要。《医门法律》:“治病有八要,八要不审,病不能去。……其一曰虚,五虚是也。脉细、皮寒、气少、泄泻前后、饮食不进,此为五虚。二曰实,五实是也。脉盛、皮热、腹胀
病名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二。即狐臭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