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三阳合病

三阳合病

病名。指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受邪而出现的证候。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:“三阳合病,腹满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。发汗则谵语,下之则额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汤主之。”《医宗金鉴·订正伤寒论注》:“三阳合病者,太阳、阳明、少阳合而为病也。必太阳之头痛发热,阳明之恶热不眠,少阳之耳聋寒热等证皆具也。……证虽属于三阳,而热皆聚胃中,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也。”《伤寒贯珠集》卷一:“三阳合病,视诸合病邪气为较大矣。而太阳之府膀胱,阳明之府胃,少阳之府胆,热邪盛满,自经入府,故腹满身重,口不仁而面垢,谵语遗尿及但欲眠睡,目合则汗,皆为里为热之征也。……虽三阳合病,而邪聚于阳明者较太阳为多,故宜白虎汤清而解之。”三阳合病轻证,可用柴葛解肌汤清解。参见合病、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子宫外妊娠

    病名。简称宫外孕。指子宫腔以外部位的妊娠。以输卵管妊娠为多见。临床表现有停经,早孕反应,发作性小腹部剧痛,阴道出血,腹腔内出血,贫血,休克等症状。多属瘀血内停,气机阻滞的实症。按病变的情况,采用中西医

  • 雷公

    【介绍】:①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,相传为黄帝之臣,精于针灸学术。旧说黄帝与雷公论医药而创制医学。《内经》中的《著至教论》、《示从容论》、《疏五过论》、《征四失论》等多篇,均以黄帝与雷公论医药的体裁写成

  • 石榴壳

    出《雷公炮炙论》。即石榴皮,详该条。

  • 劳瘿

    病名。指瘿病由情绪刺激引起者。出《千金要方》卷二十四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二五:“忧、劳、气(瘿)则本于七情,情之所至,气则随之,或上而不下,或结而不散是也。”治以海藻、龙胆、海蛤、通草、昆布、矾石、松萝

  • 颌下痈

    病名。系指痈之发于颌下及其两侧者。多由肺胃热蕴,复感风热,痰毒邪火上冲所致。症见颌下及两侧红肿疼痛,连及口底及咽喉,妨碍饮食,身发寒热(《中医喉科学讲义》。治宜泻火解毒,消肿止痛。用仙方活命饮或黄连解

  • 外肾

    ①男子外生殖器的统称。《医门棒喝》卷一:“若七情乍动,相火立现,如欲动则外肾举……。”②指阴囊及睾丸。《医学入门·疝》:“外肾累垂,玉茎挺急。”

  • 神聪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银海精微》。别名四神聪。原说位在百会四边各开2.5寸。今多据《太平圣惠方》定位于百会前、后、左、右各开1寸处。主治头痛,目眩,癫痫,狂乱等。沿皮刺0.3~0.5寸。艾炷灸1~3壮;或艾

  • 宛伏

    宛转俯伏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大风在身,血脉偏虚,虚者不足,实者有余,轻重不得,倾则宛伏。”

  • 嚲(duǒ 朵)

    证名。指肢体、筋脉弛缓无力。《灵枢·口问》:“胃不实则诸脉虚,诸脉虚则筋脉懈惰,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,气不能复,故为嚲,因其所在,补分肉间。”《类经·疾病类》:“嚲,释曰:下垂貌。”参手足嚲曳条。

  • 李穷白玛

    见舒卡·年姆尼多吉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