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不能食

不能食

证名。出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。指食欲减退,甚则不进饮食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伤食不能食源流》:“不能食,脾胃俱虚病也。东垣云,脾胃旺,能食而肥;脾胃虚,不能食而瘦,此之谓也。故治之者必当知不食之故。由于脾胃之虚,急当补益,宜补中益气汤,而不可用诛伐,使元气愈虚,斯为要着;或补之不效,更当兼补其母,使火以生土,土自健运,宜八味丸二神丸;补母不效,更当兼顾其子,使金不窃母之气以自救,致脾胃益虚,则土自能保,宜茯苓人参桔梗甘草。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,或有实火,或有寒痰,或有湿饮,而元气未衰,邪气方甚者,方可稍用消导,而仍以补益为主,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。其有挟郁者,开之,宜育气丸动气者,平之,宜异功散加木香沉香上焦湿热阻气者,开提之,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、土瓜蒌皮;胃伤恶食,络虚风动浮肿者,和解之,宜人参、檀香泥、新会皮、炒荷叶蒂、炒粳米;心营热入,胃汁全亏,不饥不食,假寐惊跳者,调摄之,宜鲜生地竹叶心、金银花火麻仁麦门冬、生知母;脾胃虚不能消化水谷,胸膈痞闷,腹胁膨胀,连年累月,食减嗜卧,口无味者,通快之,宜消谷丸腹中虚冷,不能食,食辄不消,羸弱生病者,温暖之,宜苍术丸时病后,胃气未和,知饥不纳者,调养之,宜茯神枣仁川石斛、知母、鲜莲子、鲜省头草,夫然后脾胃益快,自然进食矣。”《证治汇补》:“不能食,有虚有实,实则心下痞满口苦,宜消导。虚则倦怠面色痿黄,必心下软和,宜异功散加砂仁;有虚痰者,六君子汤。”热病后期,胃液受伤不能食而烦渴者,宜清胃养液,用竹叶石膏汤加减。参食减、不食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赖尿郎

    见《本草便读》。为桑螵蛸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高士宗

    【介绍】:见高世栻条。

  • 伤寒发微

    书名。曹家达注。刊于1933年。作者能密切结合个人临症运用《伤寒论》方的经验,融会仲景原文以阐述病理、分析经义,颇多可取,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。但也杂有片面的观点。后人将此书与《金匮发微》合刊,于195

  • 初生下吐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指初生小儿腹泻与呕吐并见。多由哺乳过早、过量,或感寒热之邪,扰及胃肠所致。治宜抑制乳食。轻证,减少乳量,代以米汤、糖、盐水等;病情好转后,逐渐增加乳量。重证,应禁食,给予静

  • 胎喘

    见明·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。即妊娠喘。详该条。

  • 肛门痒痛

    证名。又称肛头痒痛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脱肛源流》:“肛门痒痛,湿与火病也。大肠有湿,流注于肛门,则作痒。宜秦艽羌活汤。甚或生虫,其痒难当,治法与虫痔相同。宜神应黑玉丹、萹蓄汤;外以苦楝根煎汤熏洗。大肠有

  • 痒风

    病名。一种全身瘙痒性皮肤病。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四:“遍身瘙痒,并无疮疥,搔之不止。”由风、湿、热蕴于肌肤,不得疏泄所致;或血虚肝旺,生风化燥,肌肤失养而得。临症皮肤无原发疹。遍身瘙痒,夜间尤甚,常搔抓

  • 脾风

    证候名。①脾经风邪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脾风之状,多汗恶风,身体怠惰,四肢不欲动,色薄微黄,不嗜食,诊在鼻上,其色黄。”②肝传脾之病,肝为风木,故名。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:“肝传之脾,病名脾风。发瘅,腹

  • 官医提举司

    元代医务机构名。其职责为掌管医务行政及有关医学的诉讼等问题,设提举、同提举、副提举主管该机构。除中央外,又于河南、江浙、江西、湖广、陕西等五省也都设立一司。置于1288年(至元二十五年)。

  • 欧希范五脏图

    书名。宋·吴简(一作灵简)编。北宋庆历间(1041~1048),编者和有关人员共解剖了50具尸体,对这些尸体的喉部、胸腹腔脏腑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,并由绘工宋景画成图谱。被解剖的对象都是反抗北宋统治阶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