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中毒性痢疾

中毒性痢疾

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疾病。临床以发病急骤,高热,昏迷抽搐,开始多无脓血便为其特征。多发于夏秋两季,常见2~7岁小儿。由于疫毒之邪从口而入,湿热蕴伏肠胃所致。可出现邪毒旺盛的闭证,同时又可伴随正气虚衰的脱症。凡突起寒战高热,烦躁谵妄,反复惊厥,神志昏迷,大便腥臭,伴有脓血或无大便者,为实热内闭;如突现面色苍白或青灰,四肢发凉者,为内闭外脱。实热内闭者,宜清热解毒,用黄连解毒汤;内闭外脱者,宜扶正固脱,镇痉开窍,先服参附汤调服安宫牛黄丸,以固脱镇痉,继用四逆汤。病情好转时,再清热制痢,如白头翁汤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脾风

    证候名。①脾经风邪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脾风之状,多汗恶风,身体怠惰,四肢不欲动,色薄微黄,不嗜食,诊在鼻上,其色黄。”②肝传脾之病,肝为风木,故名。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:“肝传之脾,病名脾风。发瘅,腹

  • 仿寓意草

    医案著作。2卷。清·李冠仙撰于1835年。作者盛赞《寓意草》,并仿其格式,故名。所载以内科杂病为主,兼有妇科、五官科等验案。案中议病、析因颇详,主张“药不执方,相宜而用”,同症异治,异症同治。立法处方

  • 大茶药

    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钩吻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蝼蛄窜

    流痰病的一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四。发于前臂及腕部的骨关节处。初起筋骨疼痛,进而漫肿坚硬,不红不热,常连肿数块,日久内溃窜通,穿孔较多,时流白浆,如蝼蛄窜穴,故名。并伴见面黄食少、消瘦,午后寒热交作

  • 以补为攻

    治法术语。指通过补虚扶正以达到祛邪目的的治疗方法,见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。疾病出现邪实证候,但病邪之所以不能除去,系因正气虚衰不能驱邪外出,且病情又属正气不能耐受攻邪治法者,则宜补虚以扶助正气,正气得

  • 黄帝内经

    医经名著。简称《内经》。以黄帝、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,成书约在战国时期。原书18卷,即《素问》和《针经》(唐以后的传本改称《灵枢》)各9卷。书中以医学理论为主,兼及针灸、方药

  • 五脏别论篇

    《素问》篇名。本篇中心是讨论奇恒之府与五脏六府的功用。它所讨论的与《六节藏象论》和《五藏生成篇》有别,故名别论。文中还阐明诊脉取寸口的道理,并指出医生诊病时,必须详细询问及耐心检查,然后加以鉴别和分析

  • 杀虫芥

    见《广东中药》。为土荆芥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谷精珠

    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为谷精草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正体

    整复之意,即整治人体骨折、损伤的病症。出《正体类要》上卷。明、清时代正骨科也有称为正体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