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乌骨鸡丸

乌骨鸡丸

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三。乌骨白丝毛鸡(男用雌鸡,女用雄鸡,取嫩者,溺倒,泡去毛,竹刀割肋,出肫肝,去秽,留内金,并去肠垢,仍入腹内)一只,五味子川芎(童便浸)各一两,熟地黄四两,黄芪(去皮,蜜酒拌炙)、白术(饭上蒸)各三两,当归身(酒洗)、白芍药(酒炒)、牡丹皮(酒洗)各二两,人参三至六两。先将五味子、熟地黄入鸡腹内,用陈酒、酒酿、童便于砂锅中煮至糜烂汁尽,鸡骨用酥炙,继将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当归身、白芍药五味为末,并与鸡肉捣烂焙干,与鸡骨、人参、牡丹皮、川芎共为末,另用山药末六两打糊为丸,每服三钱,晨人参煎汤或白开水送下,临卧时醇酒再服二钱,大便实者,炼蜜为丸亦可。治妇人郁结不舒,蒸热咳嗽月事不调,或久闭不行,或倒经血溢于上,或产后褥劳,或崩淋不止,及带下赤白,白淫;兼疗男子斵伤太早,劳嗽吐红,成虚损者。若骨蒸寒热,加鳖甲三两,银柴胡地骨皮各一两五钱;经闭,加肉桂一两;崩漏下血,倍熟地,加阿胶二两;倒经血溢,加麦门冬二两;郁结痞闷,加香附(童便制)二两,沉香半两;赤白带下,加萆薢、香附(四制)各二两,艾叶一两;白淫,倍用人参、黄芪、茯苓、白术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直鲁古脉诀

    书名。见《辽史·方技》直鲁古本传。卷数不详。已佚。

  • 小升丹

    《疡医大全》卷七方,又名三仙丹。水银一两,明矾、火硝各一两二钱。为末,入锅内,用瓷碗一具(先用生姜片擦碗内外,以防碗炸)盖定,碗口以潮皮纸捻挤定,碗底用泥封固,炭火炼制,约三炷香,停火候冷,刮下碗内药

  • 痼发

    病名。出《卫济宝书》卷上。为痈疽五发之一。因感受四时不正之厉气而生。发于手、足、掌心,或腰、腿、臀下伸缩动处(关节部位)。症见漫肿无头,色淡红,疼如痛风,憎寒发热,四肢沉重,烦渴等。初起宜万灵丹发汗解

  • 马料梢

    见《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。为马棘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腰痛穴

    经外奇穴名。位于手背腕横纹前1.5寸,当第二指伸肌腱桡侧及第四指伸肌腱的天侧处。一说在指总伸肌腱的两侧。一手二穴。主治急性腰扭伤。向掌心斜刺0.5~1寸。

  • 去瘀生新

    即祛瘀活血。详该条。

  • 食痫

    病名。指痫因小儿伤乳或伤食而发者。《诸病源候论·痫候》:“食痫者,因乳哺不节所成。”症见发热,或不发热,或吐后发热,嗳吐馊气即发搐,大便酸臭等。治宜下之。用四味紫丸等。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四:“食痫为病

  • 经络感传现象

    又称经络现象、经络敏感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。指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病症。这种现象在某些人身上可因针刺、艾灸、通电、按压等刺激穴位或在气功练功的过程中产生。经络感传的性质,因刺激原和

  • 地支

    参见十二地支条。

  • 中暑

    病名。①指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。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二。症见突然闷倒,昏不知人,或身热烦躁,气喘不语,牙关微紧,或口开齿燥,大汗或无汗,脉虚数,甚者昏迷不醒,四肢抽搐。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