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郁之一。指肝胆郁结之证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病见畏寒畏热,头痛颊痛,头晕耳鸣,目赤暴痛,脘腹胀满,吞酸吐食等。治宜疏达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郁源流》:“木郁风之属,脏应肝,腑应胆,主在筋爪,伤在
病证名。腮及颊部充血,发红而肿痛者。多因风热毒邪壅滞阳明、少阳经脉,以致气血郁遏而成。治宜疏风清热,解毒消肿为主。内服普济消毒饮,外用赤小豆末和蜜涂之。
病名。又称悬痈肿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三十五:“若有伏热,上冲于咽喉,则热气乘于悬雍,故令或长或肿也。”
病证名。见清·颜筱园《眼科约编》。即瞳神缩小。详该条。
见沈氏经验方条。
即染苔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金匮要略·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》。亦称胎前流血。指妊娠后阴道流血。包括激经、胎漏、胎动不安。详见各条。
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为黑大豆皮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①聪敏,引申为病稍退而神志清楚。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:“肝病者,平旦慧。”《灵枢·顺气一日分为四时》:“夫百病者,多以旦慧昼安,夕加夜甚。”《素问·刺腰痛论》:“默默然不慧。”王冰注:“风盛则昏冒故不
病名。亦称醋哮。指醋呛入气管而致的哮吼。《鸡鸣录》:“醋哮,醋抢喉管,哮嗽不止。”《医略六书·杂病证治》:“醋呛哮,甘草二两,中半劈开,猪胆汁五枚,浸五日炙末蜜丸,临卧茶清吞二、三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