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邵氏医书三种》之一。14卷。清·邵登瀛撰。撰年不详。邵氏首叙温热论,继则根据四时发病情况,阐述春温、湿温、湿病、暑、疟、伏暑晚发、冬温等以温热病为主的多种病证。书中除引述《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等古
治疗气滞血瘀证候的治法。临床常用于心腹胁肋诸痛,时发时止,月经不调、跌扑劳损、冠心病心绞痛、产后恶露不行等一切属于气血涩滞之证。常用药如香附子、金铃子、郁金、当归、丹参、赤芍、延胡、桃仁、红花等。
证名。指心经邪热炽盛的病证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“病苦闭,大便不利,腹满,四肢重,身热,名曰心实热也。”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四:“夫心实则生热,热则阳气盛,阳气盛则卫气不行,荣气不通,遂令热毒稽留,心神烦乱
①火指心火,水指肾水。同水亏火炎。参见该条。②火指命门火。肾阴亏损,命门火偏亢,出现牙齿浮动而痛,性欲亢进,遗精等症。
见《中药志》。为知母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郭坦条。
病名。指泄泻完谷不化者。《卫生宝鉴·泄痢门》:“饮食太过,肠胃所伤,亦致米谷不化,此俗呼水谷利也。法当下者举之而消克之也。加减木香散主之。”参见飧泄条。
促进疮口愈合的一种方法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一。用于久顽不敛之疮口。取牛皮胶一块,水熬稀稠得宜,摊厚纸上,用时剪一块贴疮口。次用酽醋(指味厚者)煮软布二块,乘热罨胶纸上,稍温再换,使热气蒸透、疮痒脓出,再
病名。《寿世保元》卷八:“小儿耳肿、耳痛、耳停、乃三阳风热壅遏所致。”即停耳,详该条。
病名。清·佚名《眼科捷径》:此病“绿水灌瞳人,与风绿障相同”。详绿风内障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