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手厥阴络脉,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颅囟经》①系小儿受到惊恐而引起的啼哭。《景岳全书·小儿则》:“盖小儿肝气未充,胆气最怯,凡耳闻骤声,目视骤色,虽非大惊卒恐,亦能怖其神魂,醒时受怖,寝则惊惕,或振动不宁,或忽而惊叫,皆神怯
古病名。指气血虚而风邪入中,表现为四肢缓弱,腹里拘急的一种疾患。《诸病源候论·风病诸候》:“血气俱虚,风邪并入,在于阳则皮肤缓,在于阴则腹里急。柔风之状,四肢不能收,里急不能仰。”治宜独活葛根汤等方。
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蔊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症名。口中自觉有甜味。多属脾胃湿热。可见于平素嗜食甘肥厚味的消渴病人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:“夫五味入口,藏于胃,脾为之行其精气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。此肥美之所发也,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,……转为消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即三丫苦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唐代医生。籍贯不详。撰有《医苑》1卷,已佚。
热的意思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炅则气泄。”《类经》十五卷注:“炅,居永切,热也。”
出清·赵楷《百草镜》。为南天竹叶之简称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清·佚名《眼科统秘》。即聚开障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