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见《幼幼集成》。小儿齁喘之发于乳哺期者。其症气喘促而连续,不能以息,久延不已。多因伤乳而得。伴有痰涎壅盛,喘息有声。先用山楂、神曲、麦芽煎汤服,以消乳食;次用越婢加半夏汤,以定其喘。奶哮遇气候
指子时。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:“夜半而阴陇为重阴。”参十二时条。
病名。见朱仁康·《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》。指圆癣之形如古钱状者。详该条。
黄病二十八候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·黄病诸候》:“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癖,因热气相搏,则郁蒸不散,故胁下满痛,而身发黄,名为癖黄。”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治癖黄用半夏散方。参见黄疸有关条。
病证名。指因蛔虫积阻或攻窜所致的脘痛。《类证治裁》卷六:“蛔动脘痛,必有休止,安蛔丸。”《张氏医通》卷五:“因蛔作痛,痛有休止,令人吐蛔;蛔动故也。用川椒、乌梅、黄连、槟榔煎服。”参见虫痛条。本证可见
见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十七。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。
见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为水葱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即子啼。详该条。
出《抱朴子》。为粉霜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耶律倍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