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喉疳

喉疳

病名。见《外科启玄》卷八。①为疳生于咽喉。多由外受风热,热灼肺阴,咽喉失养而发;胃经蕴热,或过食膏粱厚味,火热上攻咽喉所致;《焦氏喉科枕秘》:“此症受风热,或食炙博受毒而起。老者难愈、少者易痊。”杨梅结毒未尽,潜伏血脉之中,其毒结咽喉而成;肾阴亏损,虚火上炎所致。《喉科秘旨》卷上:“此症肾虚火旺,沸腾上部而发。”症见初觉咽嗌干燥、如毛草常刺喉中,或似异物塞喉,潮红疼痛,继之则疼痛增剧,腐溃,喉间上腭有黄白红点,多少大小不等,大如赤豆,小如芥子,四周绕似红晕,日久则腐烂,色灰白或色紫,腐衣叠若虾皮,腐臭、声音嘶哑,哕出甜涎,身发寒热。又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云:“喉疳初觉阴虚成,嗌干刺痛色淡红,肾火炎上金受克,破烂失音臭腐疼。”治法:属风热者,宜疏风清热。用银翘散加减。属胃热者,宜清热解毒。用黄连解毒汤加减。属杨梅结毒者,宜解毒祛腐。用五宝散、或搜风解毒汤。属阴虚火旺者,宜滋阴降火。用知柏地黄汤加减。本病类今之奋森氏咽峡炎、咽部梅毒等。②《洞天奥旨》卷十二:“喉疳之疮,即双蛾之症也。”参见喉蛾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人参半夏丸

    ①《卫生宝鉴》卷十二方。人参、茯苓(去皮)、天南星、薄荷各半两,寒水石、白矾、半夏、姜屑各一两,蛤粉二两,藿香二钱半。为末,水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食后姜汤或温水送下,日三次。功能化痰坠涎,止

  • 赵献可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养葵,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。生活于十六世纪下半期。博览医书,并曾旅游于陕西、山西等地。在医理上,主要推崇薛己,对“命门”之说加以发挥。认为“命门”是人身脏腑之主,其意义甚至更重于

  • 棠林子

    出《本草图经》。为山楂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凌卧岩

    【介绍】:见凌云条。

  • 喉科杓指

    见喉科指掌条。

  • 家传幼科发挥秘方

    见幼科发挥条。

  • 疳痢

    病证名。出《颅囟经》。指疳疾合并痢疾。多因饮食不洁,寒温失调所致。临床表现除具有疳的症状外,并有腹痛,里急后重,下痢脓血等。治以理气和血,消疳制痢为主,用香连丸;久不止者,用木香丸(《证治准绳》:黄连

  • 伤寒法祖

    书名。2卷。清·任越庵编撰。刊于1822年。此书系将柯韵伯所撰《伤寒论翼》予以删订而成。其中对伤寒的分经、立论悉遵柯氏原著。现有《珍本医书集成》本。

  • 悬裆

    练功方法之一。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《推拿学》。两足分开,屈膝半蹲,两手后伸,挺肘翘掌,四指并拢,拇指外分,两目平视。

  • 圹塔症

    喉科病证。圹,同旷,此指咽喉。圹塔,谓生于咽喉的疙瘩。《喉舌备要》:“此症发在帝中内侧圹边,或左或右不定,然俱有白膜黄膜。”“发左宜平肝,发右宜清肺,”兼以去膜升提,解毒之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