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蛇啮。详该条。
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八。又名白睛飞血,俗称铺红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零五:“飞血者,谓赤脉散于白睛之上是也。由肝藏气虚,为风热所乘,致血飘溢,散络白睛,势若飞驰,故谓之飞血。治法宜镇肝气,平心火
病证名。指急性咽喉阻塞所引起的喉头喘鸣声。《医门补要》附载:“喉声如雷及呛食者,死。”
【介绍】:见何游条。
病名。多由风热邪毒客于肺胃所致。症见咽喉漫肿疼痛,渐涎至面颊,腮项,饮食吞咽不利,喉关内外色红,身发寒热,牙关紧强,声嘶音沙,甚或语声不出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一:“风毒之气结于喉间,则壅塞喉间,乃风毒
阳证似阴的证候。症见恶寒,但不欲盖衣被;手足冰冷,但胸腹灼热,下利纯水,但夹燥粪或矢气极臭者;脉沉,但重按弦滑有力;并见烦渴、咽干、口臭、舌苔白干、小便黄等。多因外感邪气化热传里,阳盛格阴所致。
《慎柔五书》卷四方。乌鸡卵(去黄)五枚,吴茱萸三升,黄蜡三两,干漆四两,粳米粉半升。同入锅内,火炼至稠为丸,小豆大,每服一百二十丸,隔宿不食,清晨米饮送下。治肝劳热,令人畏恐不安,眼中赤壅者。
指古时用铜质制成的凹面镜,用以聚集日光,点燃艾炷施灸。《本草纲目》:“阳燧,火镜也。以铜铸成,其面凹,摩热向日,以艾承之,则得火。”
用活血祛瘀药物以消散瘀肿。参见祛瘀消肿、破瘀消癥条。
见《河北中药手册》。为菊科植物细裂野菊Chrysanthemum lavandulaefolium(Fisch.)Makino的地上部分。分布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华东地区。微苦、辛,凉。清热解毒,凉肝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