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四。多因饮食劳倦而得。症为颈项部多处生疮,溃烂成漏,肿及胸前,状如痈疽,此愈彼起,时有脓水。治法:内服五香散,已溃者外用露蜂房散。相当于颈淋巴结核。
【介绍】:东汉时期人。字孝先。讲求炼丹之术,兼通医学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滑叶跌打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河南中药手册》。为忍冬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祛瘀活血。详该条。
见南京药学院《中草药学》。为蜡梅花之简称,详该条。
见清·刘士季《草木便方》。为小贯众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文垣,号东宿,又号生生子。休宁县(今安徽休宁)人。生活于嘉靖、万历年间(1522~1619年),曾学医于汪机的弟子黄古潭,后又到江、浙等地求师。经长期钻研,择善而从,在医理上如对
病证名。多由脾经湿热,复受风邪,风与湿热相搏而发。症见眼眶红赤,痒痛难忍,历久不愈。治宜内服清热祛风,除湿止痒之剂,外予棉裹散薰洗,或用郁金、胆矾、月石、炉甘石研细末,用鸡蛋黄熬油调敷。参见眼弦赤烂条
出《李氏草秘》。为金荞麦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