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寒疟

寒疟

病名。疟疾之一。《素问·疟论》:“夫寒者阴气也。风者阳气也。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,故先寒而后热也。病以时作,名曰寒疟。”①指寒邪内伏,秋凉而发者。《证治汇补·疟疾章》:“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,先伏于腠中,因秋风凉肃而发。其症腰背头项疼痛,先寒后热,治当大汗。”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,或宜羌活、紫苏、桂枝柴胡草果厚朴等。参疟疾条。②指先受暑热之气,复感寒邪外束而发者。《症因脉治·外感疟疾》:“寒疟之症,《内经》云,先寒后热,腰背头项痛,脊膂强,呵欠呻吟,始则寒极而战动,终则大热而汗解,发在午前者,此太阳经疟;若目痛鼻干寒慄鼓颔,略寒即热,发在午后者,此阳明经疟。以上二条,乃《内经》寒邪伤营,名寒疟之症也。寒疟之因,夏伤暑热之气,入于皮肤之内,肠胃之外,营气所舍之处,又值早晚寒冷之邪,外束暑热,至日中阳旺之时,发泄不出,后感寒邪近表,是以先寒,先感暑热在里,是以后热,此先寒后热之疟作矣。”寒疟之治法为:邪在太阳者,桂枝羌活汤;在阳明者,桂枝葛根汤;在少阳者,桂枝柴胡汤;三经俱见症者,三方互用。参见疟疾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羽叶竹节参

    见《中药志》。为羽叶三七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内景图解

    见顾氏医镜条。

  • 行间

    经穴名。代号LR2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属足厥阴肝经。荥(火)穴。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.5寸;或于第一、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。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,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、静脉。主治头痛,眩晕

  • 矾石

    即白矾,见该条。

  • 清胃黄连丸

    见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(北京方)。黄连、牡丹皮、连翘、生地黄、生石膏、天花粉、桔梗、知母、赤芍药、玄参各2.5公斤,栀子、黄芩、黄柏各6.25公斤,甘草1.25公斤。为细末,水泛小丸,每服6克,日二

  • 水谷痢

    古病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痢病诸候》。①指脾胃虚弱,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。《时病论》卷三:“水谷痢者,糟粕脓血杂下,腹中微痛,登圊频频,饮食少餐,四肢困倦,脉来细缓无力,或关部兼弦,此因脾胃虚寒,虚则不能

  • 月信不行

    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五。即经闭,详该条。

  • ①气候、时节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终之气,阳气布,候反温。”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:“五日谓之候,三候谓之气,六气谓之时,四时谓之岁。”②证候、征兆。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:“凡觉中风,必先审六经

  • 孩儿参

    见《饮片新参》。为太子参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备急灸法

    书名。1卷。十二世纪中期南宋·闻人耆年撰于1226年。1245年孙炬卿重刊,并附佚名氏《骑竹马灸法》及《竹阁经验备急药方》二种,三书合为一书,仍称《备急灸法》。书中介绍了22种急性疾病的灸法,并附简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