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小儿诸汗

小儿诸汗

病证名。汗液无故而出者,是由人体阴阳偏胜所致,小儿稚阴稚阳,故易阴阳偏胜偏衰而致汗证。常见者有自汗盗汗两类:《幼科发挥》:“小儿纯阳之体,头者诸阳之会,心属火。头汗者,炎上之象也,故头汗者,乃清阳发越之象,不必治也。自汗者,昼夜出不止,此血气俱热,荣卫虚也,宜当归六黄汤主之。盗汗者,梦中自出,醒则干也,其病在肾,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。”《婴童百问》:“凡初生至周晬之儿,不可自汗。自汗则亡阳气怯,脉虚神散,惊风有作。凡乳幼自汗,切勿止之,宜用白术二钱半,小麦一撮,煮令干,去麦为末,煎黄芪汤调与服,以愈为度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外感噎隔

    病证名。多因偶逢赫曦之令,或远行劳倦,时当大热,燥火烁人,津液内涸所致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二:“外感噎隔之症,向无饮食阻隔,忽尔内热唇焦,饮食不得下咽,下咽噎住不通,或下咽而复吐出,烦热引饮。……右脉洪数

  • 内托黄芪柴胡汤

    见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卷一。即内托芪柴汤,见该条。

  • 李修之

    【介绍】:见李惺庵条。

  • 流火流痰痧

    痧证之一。《痧胀玉衡·流火流痰痧》:“痧毒传变,不待时日,朝发于足而足肿痛,夕流于手而手肿痛,朝发于肌肤而肌肤红肿,夕入于里而痰喘不休。此等之痧,乍隐乍现,乍来乍去,按之脉而痧脉或不现,最难识认。如痧

  • 滴乳石

    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为钟乳石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中西医粹

    丛书名。4卷。清·罗定昌撰。刊于1882年。共四种。其中《脏腑图说》、《脏腑各图》,系以脏腑配合八卦、干支、太极图及五运六气等立论,多语涉玄虚。惟其所附王清任《医林改错》与英人合信氏《全体新论》中的内

  • 鹤节

    病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二。即鹤膝风。详该条。

  • 短气嗽

    病证名。指肺气不足,寒邪迫聚而致喘嗽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十四:“肺主气,候皮毛,气虚为微寒客皮毛,入伤于肺则不足,成咳嗽。夫气得温则宣和,得寒则否涩,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,并聚上肺间,不得宣发,故令咳而

  • 经水淋漓不止

    病证名。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:“妇人经行,多则六、七日,少则四、五日,血海自净。若迟至半月或一月,尚淋漓不止,非冲任内虚,气不能摄血,即风冷外感、使血滞经络,故点滴不已,久则成经漏,为虚劳、血淋等症。若

  • 稸(chù 畜)满

    稸同蓄。饮食积滞,腹中胀满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太阴所至为稸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