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三。即恶露不绝。详该条。
①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三方。人中黄一两,雄黄、朱砂各一钱。为末,每服二钱,薄荷、桔梗煎汤送下,日三、夜二次。治疙瘩温,症见头面洪肿,咽嗌堵塞,水药不进。②《杂病源流犀烛·六淫门》卷十七方。人中黄适量。为细
见《苏州本产药材》。为蜣螂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金匮要略》。即小建中汤,见该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为青叶胆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宋代医家。撰《难经疏》十三卷,佚。
病名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二。多由心肝二经热毒上攻,蕴结不散所致。发于眉至额部,初起肿胀,色黑质硬,剧痛;甚则闷乱呕逆,溃烂成疮。治宜泄火解毒。内服清瘟败毒散,外敷止痛拔毒膏。
又称针柄灸。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。即在留针过程中,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,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。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~3团。本法具有温通经脉、行气活血的作用,适用寒盛湿重,经络壅滞之证,
指脂肪虽多而身形小的人。《灵枢·卫气失常》:“脂人者,虽脂不能大者。”
书名。见霍乱论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