痧证之一。《痧胀玉衡·闷痧》:“痧毒冲心,发晕闷倒地,一似中暑、中风,人不知觉,即时而毙。此痧之急者,如略有苏醒,扶起放痧,不愈,审脉服药施治。如发晕不醒,扶之不能起,必须审脉辨证的确,果系何因,先用
方集。见幼幼集条。
病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六。即破伤风。详该条。
指阴阳失调,阳盛阴衰,阴精不能涵敛阳气而致阳气亢越的一种病理状态。《脾胃论·卷中》:“此病阳亢,乃阴火之邪滋之。”
指耳廓边缘部分。见《针灸大成》卷十。参见耳条。
病证名。疳积日久而引起食入即吐的证候。凡食积而引起的疳症,久则胃热伤津,津枯胃燥,以致不能容纳水谷。其症除有疳疾症状外,兼有食入即吐,潮热不退。治宜养阴,健胃,用参苓白术散加石斛、谷芽、胡黄连、鲜竹茹
综合性医书。66卷。越南·黎有卓撰。刊于1879~1885年(越南·嗣德32年~咸德元年)。本书用汉文写成。书中首录《内经》要旨,并广泛地论述了阴阳、五行、脉法、病机、治则、本草、临床各科证治,以及作
出《丹溪心法》。为栝蒌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唐代太医署中一种职称。署中共设24名药童,其职责为协助主药整理药品,官阶从八品下。
证名。指心胸部独见汗出。多因思虑太过,耗伤心血所致。《医钞类编》卷八:“血虚心汗:别处无汗,独心孔一片有汗,思虑多则汗亦多,此病在心,宜养心血。獖猪心一个,破开带血,入人参、当归二两缝之,煮熟去药,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