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枣花内障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苔尖根俱黑舌

    舌尖舌根俱黑苔,舌中部白苔的舌象。为心肾热极,脾胃真热假寒证候。若证见发热詀语,呃逆干呕,食入即吐,意识朦胧,为热邪弥漫,火毒炽盛,可用十全苦寒救补汤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
  • 柔痉

    病名。痉病的一种。与刚痉相对而言。一作柔痓。症见身热汗出,颈项强急,头摇口噤,手足抽搐,甚则角弓反张,脉沉迟。《金匮要略·痉湿暍病脉证治》:“太阳病,发热汗出,而不恶寒,名曰柔痓。”(一作柔痉)。《金

  • 风疹块

    病名。出《中医外科学讲义》(上海中医学院编)。即瘾疹,见该条。

  • 上门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幽门,见该条。

  • 风热喉痹

    病名。见《焦氏喉科枕秘》。多因邪热积聚,复感风邪,风邪化热,客于肺系乃致病。初起咽干微红肿,灼痛面赤,继之邪热壅盛于里,则肿痛加剧,梗塞咽喉,致饮食吞咽障碍,或声嘶,或发寒热。治宜疏风清热,解毒利咽。

  • 小儿健脾丸

    见《中药制剂手册》。人参、炙甘草、砂仁、黄连、桔梗、法半夏各30克,神曲(麸炒)、炒麦芽、炒山楂、炒扁豆、橘皮、山药、莲子各60克,白术(麸炒)、茯苓各9克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3克,每服一丸,日

  • 漏泄

    古病名。出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。由于感受风邪,腠理开疏,复因热食之气蒸泄所致。主症为热饮食入胃,随即汗出,或出于面,或出于肾,或出于半身。《证治要诀》卷九:“胃气不固,荣血漏泄,宜黄芪建中汤加浮麦少许。

  • 蒲辅周

    【生卒】:1888~1975【介绍】:现代医家。四川梓潼人。十五岁开始学中医,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,治病强调辨证论治,讲求全面辨证,对望舌及切脉尤有心得。擅长治疗温病、妇、儿科疾病。1956年调卫生部中

  • 捩法

    推拿手法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·养性》。使关节作扭转活动的方法。

  • 小儿龟胸穴

    经外奇穴名。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小儿龟胸……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,三骨罅间六处,各三壮。”近代《腧穴学概论》列作奇穴,名小儿龟胸。位于前胸第二、三、四肋间隙,距前正中线2.5寸处,两侧共6穴,主治小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