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大观本草条。
综合性医书。8卷。明·方隅编集,方谷校正。刊于1584年。本书论述多种常见病证,包括中风、伤寒、疟、痢、痰、喘等内科病,以及一些妇科、外科、五官口舌病证等。编写的特点以医论为主,辨症求因,随证处方。理
病证名。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月经来时,自觉有两条筋从阴部中吊起至两乳,疼痛难忍,身上发热。方用川楝汤(川楝子、大茴香、小茴香、猪苓、泽泻、白术、乌药、槟榔、乳香、延胡索、木香、麻黄、生姜)。临床少见。
病证名。多因肝气上逆,气滞血瘀,元气亏损所致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平日素无他病,外不伤轮廓,内不损瞳神,倏然盲而不见也。”指眼外观正常而视力骤降者。本症可见于今之急性视神经炎、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、眼
【生卒】:十六世纪中叶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吴江(今江苏吴江)人。先学儒,后又随父学医及经络之学,并把沈承之(子禄)所编关于经络的书稿续编成《经络全书》。
五液之一。又称口津。与唾合称涎唾或唾液。具有滑润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。涎为脾液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:“脾为涎。”脾胃正常则津足,口中和,不燥不渴,食而知味。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,口淡泛恶;胃火炽盛则涎少
病名。因劳损伤肺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病诸候》:“肺劳者,短气而面肿,鼻不闻香臭。”《圣济总录·虚劳门》:“肺劳者。或因形寒饮冷,逆秋气所致。其证短气面肿,鼻不闻香臭,胸中结滞,气乏声嘶,咳嗽呀呷,
出《随息居饮食谱》。即枣槟榔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张氏医通·霍乱》。因感受暑热所致。症见身热烦渴,气粗喘闷,上吐下泻,神情躁扰等;甚则昏闷,抽掣,厥逆少气,唇面爪甲皆青,六脉俱伏,吐出酸秽,泻下臭恶,便溺黄赤者,此火伏于厥阴,如热极似阴之候
反治法之一。指治疗真热假寒的方法。例如病人身大热、口大渴、大汗出、脉洪大、四肢逆冷,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,余证是真热,用白虎汤热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