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气结腹痛

气结腹痛

病证名。指气滞郁结所致的腹痛。亦称气滞腹痛。《症因脉治·腹痛论》:“气结腹痛之症,胸腹胀满,痛应心背,矢气则痛减,气闭则痛甚,服破气之药稍减,服补气之药则愈痛,此气结腹痛之症也。”多因七情郁结,气食相凝,用力迸气及起居不慎所致。治宜调气散结为主。心腹胀者,枳朴香砂汤木香调气散。痛应背心,气结痰凝者,二陈四七汤。气食相凝,中气郁结者,调气散。气结便实,脉数应下者,厚朴大黄汤。脉迟应下者,煮黄丸。郁伤肝脾之络,致败血瘀留,遇劳役动怒,腹痛即发者,宜辛通润血,用桃仁桂枝薤白、穿山甲等药。参见腹痛、内伤腹痛、气滞腹痛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气痰

    痰证之一。①即燥痰。《医宗必读·痰饮》:“在肺经者,名曰燥痰。又名气痰。”参见燥痰条。②指梅核气类病证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七情痰滞咽膈,多胸胁痞满,名曰气痰。”又“七情郁成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形如

  • 丘处机

    【生卒】:1148~1227【介绍】:金、元间道士,养生学家。字通密,号长春子。登州(今山东栖棲)人。其时方士多以不死药惑人,实则多促其人速死。丘断言“有卫生之道,无长生之药”。以其善养生之道,成吉思

  • 牛黄承气汤

    《温病条辨》卷二方。安宫牛黄丸二粒化开,调生大黄末三钱。先服一半,不效再服。治阳明温病,下之不通,邪闭心包,神昏舌短,饮不解渴者。

  • 边宝善

    【生卒】:1851~1919【介绍】:清医家。字楚珍。满族。新城(今属河北)人。名医边成章之次子。精内科,对三焦及气化机理有独奇见解。与边增智合撰《气化探原》。以三因为经,以碳、氢、氧为纬,以探究各气

  • 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书

    见外科百效全书条。

  • 肝虫病

    病名。肝虫指肉虫。《普济本事方》卷七:“肝虫如烂杏。”即肉虫病。详该条。

  • 刘沫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儿科医生。字道源。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撰有儿科专书(疮疹诀》。

  • 白厚滑苔

    舌中根部白厚滑苔,舌质边尖淡红,为有寒湿表现,表里证均可见。若伤寒邪在太阳,恶寒、发热、头痛、身痛、无汗、口不干、舌不燥、胸闷等症,见此苔者,为风寒夹湿表证,治宜解表化湿。若杂病里证见此苔者,为中焦脾

  • 心疟

    病证名。《素问·刺疟篇》:“心疟者,令人烦心甚,欲得清水,反寒多,不甚热。”《中藏经》:“心疟先烦而后渴,翕翕然发热也,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。”后世多指疟疾出现逆传心包者,如《温病条辨》:“热多昏狂,谵

  • 病食

    病名。见《坤元是宝》。即恶阻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