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伐木丸,见该条。
【生卒】:1717~1767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芊绿,号汲门,晚号尊生老人。江苏无锡人。博通经史,攻诗文。举孝廉,屡试不进,中年以后致力医学。著有《沈氏尊生书》,流传较广。
证名。指下焦闭塞不通所致的痞症。《华氏中藏经·辨三痞证并方第四十六》:“下痞者,小便不利,脐下满硬,语言蹇滞,腰背疼痛,脚重不能行立者是也。”宜用瞿麦头子、官桂、甘遂、车前子等药。参见痞有关条。
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六。即土栗。详该条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一方。原名真君妙贴散。硫黄末十斤,荞麦面、白面各五斤。以清水微拌,干湿得宜,作成薄片,单纸包裹,风中阴干,用时再研细,清水调敷患处;皮破血流湿烂者,麻油调敷;天泡、火丹、酒刺,以靛汁调搽
指对针刺特别敏感的人。这种人接受针刺或电针时,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感传现象或皮肤反应,十二经脉中有六条经以上出现全经传导,其余的感传也通过肘膝关节以上,即称经络敏感人。通过大量普查,各地陆续发现这类敏感
见《抱朴子》。即铜绿,详该条。
①无根的脉象之一。脉浮散不聚,轻按有分散零乱之感,中按渐空,重按则无。《脉经》:“散脉大而散,散者气实血虚,有表无里。”主元气离散,见于病情垂危阶段。②足太阴之别络。以散行而上,故称。《素问·刺腰痛篇
见《本草求真》。为密蒙花之简称,详该条。
病证名,见《幼幼集成》。即春夏秋冬四季,气候变化失常引起的外感疾病。由于发病季节及所感受邪气不同,体质强弱差异,临床上常分为冬春感冒、夏令感冒和秋燥感冒,各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