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滞颐

滞颐

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八。指小儿口内流涎,浸渍两颐。脾之液为涎,脾开窍于口,小儿脾气虚弱,固摄失职或脾胃蕴郁湿热,上蒸于口而致。脾气虚弱者,口角流涎清稀,面白唇淡,治宜温补脾气,用益黄散温脾丹;脾胃湿热者,口角流出稠涎,口渴烦躁,治宜清热利湿,用清脾散之类。《幼幼集成》卷四:“小儿两颐流涎,浸渍胸前者。盖涎者脾之液,口为脾窍。脾胃虚寒,不能收敛津液,故涎从口出而滞于颐。治宜温脾丹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熟地黄丸

    ①《银海精微》卷下方。熟地黄一两,五味子、炒枳壳、炙甘草各三钱。为细末,炼蜜和丸,每服一百丸,食远清茶送下,日三次。功能养血凉血祛风。治血弱阴虚,不能养心而致心火旺,阳火盛,偏头肿闷,瞳子散大,视物则

  • 火珠疔

    病名。属痘疔。生于鼻窍中,气息难出,息如喷火,面赤眼红,口渴烦燥,痰涎不涌,食不能入。急宜内服清瘟败毒饮,外涂黄连膏。

  • 杜本

    【生卒】:1276~1350【介绍】:元代学者。字伯原,人称清碧先生。清江(今江西清江)人。博学善文,兼通医学,隐居武夷山。顺帝时召为翰林侍制,兼国史院编修官,以病力辞不就。专心增订敖氏十二舌苔图为三

  • 经刺

    古刺法名。以其所刺之处均和经脉有关,故名。①九刺之一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经刺者,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。”是指于经脉结聚不通之处(如压痛、郁血等)进行针刺的方法。②《灵枢·禁服》:“不盛之虚,以经取之,名

  • 初生拭口

    又名拭口法、拭秽法。古人认为小儿初生,必须先以绢裹指,拭净口中秽液,“若不急拭,啼声一发,即入腹成百病”(《千金要方》)。历代医著均有类似的记载。在临床上婴儿开始呼吸前,应清除口咽内的粘液,亦可倒提婴

  • 现代实用中药

    书名。1册。叶橘泉主编。本书分为二篇。第一篇概说,为中药学总论;第二篇各论,按笔划顺序选录常用中药500余种,分别记述各药的异名、学名、科属、形态、产地、性味、品质、成分、药理、效用、用量、附方、制剂

  • 老黄苔

    舌苔色黄而暗晦,主阳热亢盛。

  • 儿泣

    病名。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:“妊娠未产而乳汁先下者,名曰儿泣。”即乳泣,详该条。

  • 八宝片子癀

    即片子癀,见该条。

  • 寒疮

    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二。即猫眼疮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