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老鼠耳之别名,详该条。
骨名。出《素问·骨空论》。即尾骶骨,详该条。
病名。儿科常见疾病之一。即惊厥。以搐、搦、掣、颤、反、引、窜、视等八个主要证候为其特征。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,7岁以上的则逐渐减少,年龄越小,发病率越高。病情变化极快,多危及生命。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
①痿证之一。亦称肝痿。由于肝热内盛,阴血不足,筋膜干枯所致。证见肢体筋急拘挛,渐至痿弱不能运动,伴有口苦,爪枯等症。《素问·痿论》:“肝主身之筋膜……肝气热,则胆泄口苦,筋膜干。筋膜干则筋急而挛,发为
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八。指经血漏下夹有黄色之液体。参见经漏条。
小腿肚,又名腨、蹲、腓臑。腓肠肌部分。《灵枢·寒热》:“腓者,腨也。”
即艾卷,见该条。
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白头翁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温肺。详该条。
见竹林寺女科秘书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