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体消瘦虚弱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其久病者,有气从不康,病去而瘠。”
指下眼睑,又称目下弦。见目弦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三。即调疽。见该条。证治见指疔条。
【介绍】:清末医家。字烈三(立三)。江苏苏州人。曾任典狱官,并为狱中犯人诊病;仿效康熙年间过绎之所辑之《吴中医案》一书,将江浙地区40余名医家的文章约百篇汇集起来,其内容包括医学论述、专题评论、验方、
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三。指患疮疡时出现大便泄泻。多因过服寒凉之剂,或因饮冷损伤肠胃所致。此外尚有兼患脾虚下陷不能升举,命门火衰不能暖土而泻者。治宜托里消毒散去银花、连翘、白芷,加炮姜、木香;或
二十三蒸之一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骨蒸候》。详二十三蒸条。
饮食不洁,虫积内生,虫毒气滞显于颜面皮肤而成。多见于儿童。面部有境界明显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白色斑片,上覆有少量灰白色糠状鳞屑,即单纯糠疹。这些征象均可作为诊断蛔虫病的参考。
见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。为合掌消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唐代医生。撰有《本草音义》2卷,已佚。
病名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三十七。即代指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