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见黄宫绣条。
证名。指胁肋部胀满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可由气滞、痰凝或少阳受邪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·诸饮候》以痰饮停积,可致两胁胀满。《类经》十七卷:“少阳者,相火之气也,其合肝胆,其主筋,其脉行于胁肋,故少阳
①危重证候之一。《中藏经·虚劳死证》:“肾绝大便赤涩,下血,耳干,脚浮舌肿者,六日死。”《脉经·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》:“病人肾绝,四日死,……齿为暴枯,面为正黑,目中黄色,腰中欲折,白汗出如流水。”《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字可豫,号神翁。华亭(今上海市松江)人。任海盐州医学教授,精心研究《内经》等古医书,强调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、病情缓急等灵活用药,治病有很好效果。
病名。断肠草又名钩吻、胡蔓藤、烂肠草、黄藤、毒根等。因误服断肠草中毒。详钩吻中毒条
见《随息居饮食谱》。即甘蔗。详该条。
①病名。温毒的别称。《重订广温热论·论温热兼症疗法》:“其六兼毒,病名温毒,一名热毒,通称时毒。”详时毒条。②病邪名。指火热病邪郁结成毒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太阳在泉,热毒不生。”③疮疹病因之一。
①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杜鹃花之别名。②见《吉林中草药》。为迎山红之别名。③见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即满山红。各详该条。
实邪结聚的病,反现类似虚证的假象。如热结胃肠、痰食壅滞、大积大聚,致使经络阻滞,气血不能外达,因而出现精神默默、身寒肢冷、脉象沉伏或迟涩等证。但细察患者,声高气粗,脉虽沉伏或迟涩但有力,体虽瘦而神不疲
化痰法之一。治疗热痰的方法。由于邪热壅肺,炼液成痰。症见咳嗽不利、咯痰黄稠、面赤烦热、舌红苔黄等。用葶苈、黄芩、桑白皮、栝蒌皮、象贝母、芦根之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