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疗燥证的方法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即燥者润之。指燥证要用滋润的方药治疗。燥证有内燥、外燥之分。燥热伤肺胃津液的内燥,用滋阴润燥法;外感燥热伤肺的外燥,用轻宣润燥法。
切脉指法。切脉布指时,发现寸、关、尺三部脉形有显著不同,就不能按照平常指距平布,必须根据实际情况,移动指距。例如患者寸脉涩而尺脉滑,或前小后大,布指时可将布于寸脉的食指后移,以便完整地摸到尺部的脉形。
用泄泻之药,去除闭阻之证。如肺实证而咳嗽气急痰多,用葶苈大枣泻肺汤,泻其闭阻于肺的痰热。又如因气郁而引起便秘、噫气、胸胁胀满,甚或腹中胀痛,用四磨汤以降泄通便。
《疡科选粹》卷四方。连翘三两,漏芦、胡桃仁、夏枯草、土瓜根、射干、泽兰、沙参、白芨各五钱。为细末,酒糊为丸,空腹盐汤送下。治瘰疬。
书名。又名《扁鹊八十一难经》,1卷。明·聂尚恒注。约刊于17世纪初。本书是聂氏所撰《医学汇函》的第二卷(无单刻本)。书中对《难经》的原文作了较简要的注释,每条问难各附一个图解。
见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集八。即紫金丸第二方,见紫金丸条。
针刺角度之一,亦称沿皮刺,平刺。指进针时,针体和穴位皮肤呈15°角左右刺入的刺法。主要用于肌肉浅薄,下有骨骼处的穴位。在透穴时亦常应用。横刺的方向,应视具体穴位或补泻要求而定。
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方。生山药30克,清半夏9克,山茱萸15克,生赭石18克,炒牛蒡子6克,白芍药12克,甘草4.5克。水煎服。治因吐衄不止,致阴分亏损,不能潜阳而作热,不能纳气而作喘。甚或冲气因虚上千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即黄练芽,详该条。
同胞膊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