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粟疮

粟疮

病名。①见《医宗金鉴》卷七十三。多由表虚火邪内郁,外受风邪,风火相结,郁阻肌肤而成。遍身发疹如粟,色红作痒,搔之成疮。日久耗伤血液,皮肤粗糙,厚如蛇皮。治宜疏风清热。内服防风通圣散;痒甚者服消风散;日久肤如蛇皮者,服皂角苦参丸。外敷二味拔毒散。相当于丘疹性湿疹,或痒疹之类。②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又名粟疡睑生粟。多因脾胃湿热及风毒之邪外乘,壅滞胞睑而成。症见眼睑内面发生色黄而软,形如粟米之颗粒,可有沙涩痒痛,流泪不适等症。类今之滤泡征,可见于沙眼,亦可为其它具有结膜滤泡样改变之疾患。治宜清热、除湿、祛风。可内服除风清脾饮加减;或加劆洗法,外点黄连西瓜霜眼药水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诊虚里

    切诊中按胸腹内容之一。虚里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,属胃之大络。人以胃气为本,虚里又是宗气会聚之处,故虚里的动势,有助于探察胃气和宗气的盛衰。正常情况下,虚里之动,按之应手,动而不紧,缓而不急。若按之微弱为

  • 五合

    经脉表里相合之名。出《灵枢·经别》。指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相合而言。

  • ①惊风八候之一。详该条。②即惊风。《幼幼集成》以急惊、慢惊、慢脾三证,易为误搐、类搐、非搐。误搐:“盖小儿伤寒最多,由医者治不如法,抑遏其邪,莫能外解,因而壮热不退,遂变为痉,则有搐搦反张之候,与《内

  • 脾胃俱虚

    指脾胃两经俱虚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,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。病苦胃中如空状,少气不足以息,四肢逆寒,泄注不已,名曰脾胃俱虚也。”

  • 外寒失血

    病证名。指寒邪郁于经络而致的吐血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三:“外寒失血者,为邪气不能发散,壅盛于经络,逼迫于血因而吐者,须当发散经中寒邪。”宜麻黄桂枝汤。

  • 张子信

    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北齐医生。河内(今河南省)人。曾任尚药奉御。

  • 猴仔草

    见《实用中草药》。为臭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黑面神

    出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又名黑面叶、山夜兰、夜兰茶、青凡木、四眼叶。为大戟科植物黑面树Breynia fruticosa(L.)Hook.f.的嫩枝叶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浙江、福建等地。苦,寒,

  • 产后两胁胀痛

    病证名。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即产后胁痛。详该条。

  • 黄安

    出《石药尔雅》。为雌黄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