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科面部望诊的部位。见《丹台玉案·小儿科》。眉心离宫主心火;颞部,右坤宫主命门,左巽宫主小肠;耳门前,右兑宫主肺金,左震宫主肝木;口角旁,右乾宫主大肠,左艮宫主肾水;颏坎宫主肾水。中央戊巳土,疎黄无辛
气功术语。阴符又称为文火。是指在练“小周天”功和“卯酉周天”功过程中,配合进阳火以升降气机,调和阴阳所应掌握的一种火候。“小周天”退阴符,是选在“六阴时”中的午未申戌亥等五时中施行。“卯酉周天”退阴符
即和法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①指湿气盛而成痹者。见《金匮要略·痉湿喝病脉证并治》。又名着痹、肌痹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湿痹者,留而不移,汗多,四肢缓弱,皮肤不仁,精神昏塞。”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湿痹之症,或一处麻痹不仁,
证名。为疠风兼证。出《疠疡机要》卷三。由肝经血虚,风热内起所致。可见口眼斜,手足抽搐,眉棱痒动。宜补肝滋肾。内服加味逍遥散或六味地黄丸。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满江红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马鞭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厚而丰盛,亦作亢盛。《灵枢·痈疽》:“热气淳盛。”
书名。时之藩撰。刊于1931年。本书系根据家传及本人的正骨经验,并结合西医骨科学写成。书中以正骨手法为主,介绍了全身主要骨伤病的症状及治法。
病证名。见《千金要方》卷四。亦名带五色俱下、带下五色。指从阴道流出杂色秽浊的液体。多因湿热蕴结下焦,积瘀成毒,损伤冲任带脉所致。症见五色秽浊之液从阴道流出,或有恶臭气味,绵绵不断。治疗见湿毒带下条。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