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铜锤玉带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真诠》卷上。即涌泉疽焮肿有痒感者。
即枕骨。详后山骨条。
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兔儿伞之别名,详该条。
同样都是以保养精气为目的。《灵枢·五乱》:“补泻无形,谓之同精。”
参见痘疹金镜录条。
见《重庆草药》。为冬葵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推拿穴位名。出《小儿按摩经》。位于腕掌侧横纹中点的近心侧稍上方(约五分)处。自横门推向板门,止吐;自板门推向横门,止泻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胡颓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古病名。亦作奔豚、贲肫,又称奔豚气。《难经·五十四难》:“肾之积,名贲豚,发于少腹,上至心下,若豚状,或上或下无时,久不已,令人喘逆,骨痿,少气。”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:“肾脉……微急为沉厥,奔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