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一。此症生于脚跟之上,由于涉水或远行伤筋或湿热流注所致。初起易忽视,先痒后疼,肿痛成脓,则终年不敛,脓水淋漓。治宜早期用艾灸,若不愈则用万灵膏、生肌散敷之。痒时用椒盐汤洗,内
大便的别称。详该条。
五味之一。甘为土味,入通于脾,为脾所主之味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:“五味所入,……甘入脾。”甘味药多入脾经,有补脾益气作用,如人参、黄芪等,同时,甘味药物尚有和中缓急作用,如甘草等,故《内经》有“脾欲
痿证之一。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九。又名皮毛痿。详该条。
见《广东中草药》。为猪笼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,出《本草纲目》。《疡医大全》谓其症为“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。”多因胎中感受热毒,蕴于脾胃,熏蒸于舌所致。临床还有舌下有膜如石榴子,妨碍吮乳,啼声不出者。治宜先将此膜刮去,外以白矾少许擦之。内服
【介绍】:唐代医生。蜀(今四川)人。生平欠详,其医术传给沈应善。
病名。即下颌关节脱臼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八十八。详颊车蹉条。
病名,即子癎。《坤元是宝》:“有孕眩晕,或冷麻,甚至昏倒仆地者为子癎,亦名儿风。”详子癎条。
见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。为金铁锁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