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
与阳相对的一类事物或性质。参见阳条。
与阳相对的一类事物或性质。参见阳条。
【介绍】:唐代医生。撰有《五脏论》1卷,已佚。
见《安徽中草药》。即棉花壳,详该条。
《冯氏锦囊秘录》卷二十方。熟地黄(如大便不实焙干用,如阴虚者加倍用)八钱,制麦门冬(去心,恐寒气可拌炒,米炒黄色去米,肺脾虚弱者少减)三钱,白术(炒深黄色,置地上一宿,出火气,不用土炒,如阴虚而脾不甚
见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。即野烟叶,详该条。
见大陵条。
五疳之一。又名肥疳、食疳、奶疳。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。由脾经蕴郁湿热所致。《古今医鉴》:“疳在脾,则面黄身热,腹胀肚大,好吃泥土,水谷不消,泄下酸臭,困睡,减食,消瘦。”有时吐泻,夹有蛔虫等。治以攻积
疏解表邪,同解表法。详该条。
即乳儿法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半产即小产。指由于小产造成的恶露不下。参见产后恶露不下条。
见《广东中草药》。为臭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