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炮制。宋·庞安时《伤寒总病论》有《修治药法》。详炮制条。
病名。指感受风寒所致的恶寒、发热、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喘急、头痛、身痛等表证。《万病回春·伤寒》:“四时感冒风寒者,宜表解也。”方用荆防败毒散、十神汤等。头痛身痛甚者,可用神术散、川芎茶调散。咳嗽重者,
病名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四十。《证治要诀·头痛》:“有偏正夹脑风,服川乌附不愈,用莲子草乌而愈者,此乃毒攻毒之意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头痛源流》:“有夹脑风者,两太阳连脑痛是也。宜透顶散。”参见脑痛条。
证名。出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。眩,眼前发黑;冒,头昏不清,甚至昏厥。《伤寒明理论·头眩》:“眩为眼黑,……冒为蒙冒之冒,世谓之昏迷者是矣。”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头眩……或云眩晕,或云眩冒。眩言其黑,晕
病名。即伤食泻。何惠川《文堂集验方·泄泻》:“食积泻,或胀或痛,痛甚而泻,泻后痛减,得食又痛,粪色白者是。”详伤食泻条。
外科外治法之一。见《仙传外科集验方》。又称药筒拔法、药煮吸筒拔法。即根据不同证情,选用相应药物,与竹筒(一头留节、一头去节)若干同煮,然后乘热将筒急合于疮上,拔吸脓血或毒汁。用于疮疡排脓或毒蛇咬伤后拔
见医学举要条。
针法刺激强度的分类。指介于强、弱刺激之间的针灸刺激量而言。
病证名。急惊风类型之一。小儿痉病表现有项背强直,腰身反张,摇头掣疭,噤口不语,发热腹痛,整日不醒,病与天钓不同。多由风寒外邪壅闭经络而致。风重汗出者,用桂枝汤加葛根;寒重无汗者,用葛根汤。参见小儿痉病
见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