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食气霍乱

食气霍乱

病名。指霍乱由饮食所伤,又感外邪引起者。多因饮食过饱,中气不运,膏梁厚味,肠胃凝泣,清气不升,浊气不降,又值风暑湿喝等邪外袭,则挥霍撩乱。《症因脉治》卷四:“食气霍乱之症。胸前饱闷,胀痛,嗳气,吐泻交作,呕出食物,泻下酸馊。”脉滑大或沉实。治宜:在上因而越之,当用盐汤探吐之;在中者,枳朴平胃散消之;在下者,因而竭之,枳朴大黄汤下之。挟六气触发,原随六气散表,寒用温散,热用凉散,风则祛风,湿则利湿,暑用消暑。温散,败毒散;清散,冲和汤。参见霍乱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产后类伤寒二阳症

    指产后出现类似伤寒太阳、少阳二阳经的症候。由气血两虚,阴阳不和所致,与外感的病症不同。赵贞观《绛血丹书》:“产后七日内外,有发热头痛恶寒,勿专作太阳证治之以麻黄汤;发热头痛胁痛,勿专做少阳证治之以柴胡

  • 熨痔法

    外治法之一。《五十二病方》已载有热熨疗痔的方法。即用药物煨热熨痔的方法。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六:“必效熨痔法,痔头出,或疼痛不堪忍方:取枳实,煻灰中煨之,及热熨病上,尽七枚痛立定,发即熨之,永除也。”今

  • 肉疙瘩

    俗病名。为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皮肤病。见《中医外科学讲义》(上海中医学院编)。又名锯痕症、肉蜈蚣、多继发于外伤、烧伤或手术后的瘢痕上,亦可因疮疖后而继发者。好发于胸、背及四肢等处。皮损高突不平,逐渐

  • 霜桑叶

    见《本草正义》。为桑叶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太医局九科

    宋代太医局培养医生设立之科目。即大方脉、小方脉、风科、眼科、疮肿兼折疡、产科、口齿兼咽喉科、针兼灸科、金镞兼书禁科。

  • 黄苔黑滑舌

    舌苔黄而中见黑滑苔,为阳明府实证,若有腹痛便秘,虽然苔不干燥,仍可使用下法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
  • 丁甘仁

    【介绍】:见丁泽周条。

  • 乳无汁

    病名。指产后无乳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四:“妇人手太阳少阴之脉,下为月水,上为乳汁、妊娠之人,月水不通,初以养胎,即产则水血俱下,津液暴竭,经血不足者。故无乳汁也。”治疗见缺乳条。

  • 豆豉菜根

    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即蜘蛛香,详该条。

  • 五行之一。指一类阳性、热性的事物或亢进的状态。①生理性的火,为阳气所化,生命的动力,具有温养肌体,促进脏腑气化功能的作用。如少火、命门之火等名详该条;②病因六淫之一,与暑热同性,但无明显季节性,参见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