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燥痰证之一。《症因脉治·内伤痰症》:“燥痰之症,咳嗽喘逆,痰火上升,时咳时止,痰不能出,连嗽不已,面赤气升,此内伤燥痰之症也。”多因肺肾阴亏,或膏粱厚味,肠胃积热,火灼津液而致。治宜养阴润肺为
小儿推拿方法。即合阴阳。见《陶朱公致富全书·卫生至要》。详和阴阳条。
见《产宝百问》。即月经。详该条。
方剂的作用、性味相结合的分类法。即轻剂、淡剂、清剂、解剂、缓剂、火剂、暑剂、湿剂、寒剂、燥(一作涩)剂、甘剂、平剂、温剂、和剂、调剂、补剂、荣剂、夺剂,共十八剂(见元·李汤卿《心印绀珠经》)。
见证治百问条。
【介绍】:宋代官吏。任西京(今河南洛阳)左藏库使,撰有《左藏方》,已佚。
指未时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:“脾病者,日昳慧。”参见十二时条。
指能引起流行的传染性强的病邪。
【介绍】:见张筱衫条。
书名。①清·张镜撰。1卷。刊于1876年。首论治疔要言,次为全身穴位图,末为治疔歌(为各种疔症的取穴法)。书后附有神效疔膏方。本书后收入《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》。②旧题清·孙德章家藏。撰年不详。1卷。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