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氏家传广嗣纪要
见广嗣纪要条。
见广嗣纪要条。
病证名。因阴虚阳气上逆所致。《证治汇补·胸膈门》:“诸阳气浮,无所依从,呕咳上气,此阴虚成呕。”治宜滋阴降气。可用六味地黄汤加石斛、沉香等。大便不通者,宜兼通秘结。
指全身骨胳。肾主骨,生髓,髓藏于骨中,故骨属奇恒之腑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骨为干。”骨性坚刚,能支持形体,为人身之支架,这种作用有赖于髓的滋养。若精髓亏损,骨失所养,则有不能久立、行则振掉之症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人中白之别名,详该条。
临床上四种严重脉证。即:形气相失、色夭不泽、脉实以坚、脉逆四时。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:“形气相失,谓之难治。色夭不泽,谓之难已。脉实以坚,谓之益甚。脉逆四时,为不可治。必察四难,而明告之。”
综合性医书。又名《人子须知》。4卷。清·何梦瑶撰于1872年。卷1为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;卷2方剂汇辑;卷3、4本草药性。全书编为歌赋韵语,通俗易记,为学医入门读物。
书名。《读书敏求记》称:“唐末有樵者,于其石室石函中得此书。”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记载:“《太素脉法》一卷,不著撰人名氏,其书以诊脉辨人贵贱吉凶,……其说荒诞,盖术者所依托。”并认为太素脉“兴于北宋”,故
【介绍】:见陈虬条。
《外科真诠》方。玄参、熟地黄各二钱,生地黄一钱五分,豨莶草、石斛各一钱,黄柏、牛膝、甘草梢各五分,牡丹皮、沙参各七分,生黄柏五钱,冰片三分。为细末,水或蜜调涂患处。治因足三阳经风热,或足少阴肾经火热而
针灸著作。又名《针灸聚英发挥》。4卷。明·高武撰。刊于1529年。卷1论脏腑、经络、腧穴;卷2集录各家针灸取穴方法;卷3论针法、灸法及禁灸;卷4为各种针灸歌赋。编者于书中多以按语的形式,提出自己独到的
病证名。见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。小儿表里遍身俱热,日久不止,颊赤口干,大小便涩,谓之积热。乃内因乳食肥甘;外因重被厚棉,炉火侵迫所致。此内外蕴积之热,先以三黄丸下之,后以凉惊丸调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