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脉名。即足阳明经。马王堆汉墓帛书载:“足阳明脉:循胻中,上贯膝中,出股,夹(挟)少腹,上出乳内兼(廉),出膉(嗌),夹(挟)口,以上之鼻。其病:病足中指废,胻痛,膝中种(肿),腹种(肿),乳内兼(廉
【介绍】:明医家。字逸真。仁和(今浙江杭州)人。以善医知名。少时尝献书于邢经略,邢奇之,置为裨将,令其督兵海上,以功升游洋将军。后以父、祖相继殁,母孀弟幼,遂退而发箧读禁方,尽得要秘。数年后名大起,治
五行理论称为肝木乘脾土。由于肝气横逆,疏泄太过,影响脾胃,以致消化机能紊乱。主要证候有头眩、易怒、胸闷、胁痛以及脘腹胀痛、厌食、大便泄泻、脉弦等脾虚症状;若主要表现为嗳气、吞酸、呕吐等犯胃症状者,则称
书名。不分卷。清·高学山约撰于1872年左右。高氏融合前人学说,发挥个人的见解以注释《金匮要略》,对杂病的病机、诊断、方义等阐析较详。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唯心或主观、附会的解释。原稿分为四册,末册佚去二
病名。①肺叶枯萎所致的病证。一作肺萎。有虚热与虚寒之分。《金匮要略·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》:“热在上焦者,因咳为肺痿。肺痿之病,从何得之?师曰:或从汗出,或从呕吐,或从消渴,小便利数,或从便难,又
病证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五。即乳结核。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《活幼心书》:“吐泻者,乃挥霍扰乱之证。霍者吐,乱者泻。有心痛而先吐者,有腹痛而先泻者,莫不由中焦而作。”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:“吐泻多病于春夏秋三时,惟冬时绝少者,盖吐泻皆因脾胃虚冷所致,以
即肾怯失瘖。详该条。
【生卒】:1486~1700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廷采。祁门(今安徽祁门)人。长于本草,晚年曾以七年功夫,五次易稿,编成《本草蒙荃》一书,用对语体裁对药物产地、性味、采集、储藏、辨别、使用方法等方面,
见医医病书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