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四方。没药、血竭、沉香、麝香、朱砂各一两,木香半两,甘草二钱。为细末,用甘草熬膏,搜和为丸,姜盐汤嚼下。治气痛不可忍,及妇人产后血崩。
病证名。即火邪头痛,火热头痛。《医学六要·头痛》:“火头痛,寸口脉洪而大,证兼口干目赤等火证者,上焦实火也。”多由阳明胃火上冲所致。症见头部跳痛或胀痛,或痛颊齿,或自耳前后痛连耳内,烦热、口渴,便秘,
见诊病奇侅条。
又称津伤化燥。因津液消耗而出现燥证的病理。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,内热亢盛等原因,都能使邪气化燥,出现口干口渴、唇焦咽燥、便秘尿少、干咳、咯血或衄血等阴液不足的证候。参见内燥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四明(今浙江宁波南)人。正统间(1436~1449年)任太医院使。精通药性,临证效果较好。编有《试效神圣保命方》一书,后经方贤编定,改名《奇效良方》。
出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即哑门穴。属督脉。位于后正中线,发际上5分处,当第一、二颈椎棘突之间。
指五色不见于本脏分布的部位,而见于其它部位。《灵枢·五色》:“色者,青黑赤白黄,皆端满有别乡。”
即牛黄清心丸第二方,见牛黄清心丸条。
病名。见《青囊真秘》卷一。指胞睑疮疡之毒邪内陷,硬肿色暗,经久难愈者。参见目疡条。
熏蒸疗法之一。即隔汤。用盛药水之器皿坐放于大盆之滚汤中,使药水保持热气较久,多供洗疮疡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