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小儿久痢不止而致身体羸瘦的证候。《太平圣惠方》第九十三卷:“夫小儿久痢羸瘦者,由因乳食不节,脏腑风挟疳气,肠胃冷热不调,变为下痢,经久不差,则脾胃虚弱,谷气减少,气血不荣,故肌体羸瘦也。”治宜
由失血、贫血或肝血不足而内生的风证。参虚风内动条。
见《证治准绳·女科》卷五。即二母散第一方,见二母散条。
古针具名。即镵针。《针灸大成》:“镵针……今之名箭头针是也。”
见《东北植物药图志》。为老鹳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梁代医家。著有《脉经》6卷,已佚。
即五输穴。详该条。
同喑。即失音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下利之因寒毒所致者。《卫生宝鉴·补遗》:“寒毒下利,脐下寒,腹胀满,大便或黄白,或清黑,或有清谷。治用理中汤,或四逆汤,或白通汤。”参见寒泄、下利条。
见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。为博落回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