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别名。出《圣济总录》。即上巨虚,见该条。
出《喉科种福》。即帝中,悬雍之别名。
见《南宁市药物志》。为黑面神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即栀子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即水恣。《脉因证治·泄》:“水恣泄,乃大引饮,是热在膈上,水多入下,胃经无热。”详水恣条。
指十五络脉自经脉别出处的穴位。即列缺(肺)、偏历(大肠)、丰隆(胃)、公孙(脾)、通里(心)、支正(小肠)、飞扬(膀胱)、大钟(肾)、内关(心包)、外关(三焦)、光明(胆)、蠡沟(肝)、鸠尾(任脉)、
见《中级医刊》(5):57,1959.即芭蕉油,详该条。
病证名,出《太平圣惠方》第八十八卷。由于小儿脾胃娇嫩,饮食生冷粘滞食物,困阻脾胃,不能消化,因而胶滞其间与血气相搏而成。症见乳食减少,腹内结块不散,日渐长大,坚固不移,并有胁下刺痛,恶心呕逆等。体弱者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半边莲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广东中药》Ⅱ(生草药部分)。为扁豆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