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加味香薷饮

加味香薷饮

《重订严氏济生方》:加味香薷饮

药方名称加味香薷饮

处方香薷250克扁豆120克厚朴(姜制,炒)180克槟榔60克黄连(去须)90克

制法上药哎咀。

功能主治治伏暑伤冷,霍乱转筋,烦渴,心腹撮痛,吐利交作,四肢厥冷。

用法用量每服1.2克,用水150毫升,酒75毫升,煎至160毫升,去滓,沉冷服,不拘时候。

摘录《重订严氏济生方》

证治准绳·类方》卷一:加味香薷饮

药方名称加味香薷饮

处方香薷6克厚朴(制)扁豆(炒)白术(炒)白芍药(炒)陈皮茯苓黄芩各3克黄连(姜汁炒)甘草(炙)猪苓泽泻各1.5克木瓜2.1克

功能主治治暑疟。面垢,渴甚,汗出多者。

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,水煎服。

口渴,实者加天花粉葛根知母,虚者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

摘录证治准绳·类方》卷一

医学集成》卷三:加味香薷饮

药方名称加味香薷饮

处方香薷厚朴黄连滑石甘草

功能主治霍乱饮冷。

摘录医学集成》卷三

《济生》卷一:加味香薷饮

药方名称加味香薷饮

处方香薷半斤,扁豆4两,厚朴(姜制炒)6两,槟榔2两,川黄连(去须)3两。

功能主治伏暑伤冷,霍乱转筋,烦渴,心腹撮痛,吐利交作,四肢厥冷;及伏暑成疟,烦闷多渴,微微振寒,寒罢大热,小便黄赤,背寒面垢。

用法用量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钱,水1盏,用酒半盏,煎至8分,去滓,沉冷服,不拘时候。

摘录《济生》卷一

《准绳·类方》卷一:加味香薷饮

药方名称加味香薷饮

处方香薷2钱,厚朴(制)1钱,扁豆(炒)1钱,白术(炒)1钱,白芍药(炒)1钱,陈皮1钱,白茯苓1钱,黄芩1钱,黄连(姜汁炒)5分,甘草(炙)5分,猪苓5分,泽泻5分,木瓜7分。

功能主治疟疾。

用法用量生姜,水煎服。

口渴实者,加天花粉葛根知母;虚者,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

摘录《准绳·类方》卷一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:加味香薷饮

药方名称加味香薷饮

处方香薷厚朴(炒)、白扁豆甘草柴胡陈皮川贝母

功能主治疟疾在盛暑伏天,唇红烦躁作渴,有暑有食者。

用法用量水煎服。

摘录《幼科直言》卷四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:加味香薷饮

药方名称加味香薷饮

处方香薷山楂肉、枳实猪苓陈皮甘草、白扁豆(炒)、厚朴(炒)。

功能主治中暑,兼腹痛,恶心,泄泻,有食者。

用法用量水煎服。

摘录《幼科直言》卷四

猜你喜欢

  • 保元人乳汤

    药方名称保元人乳汤处方黄耆(炙)2钱,人参1钱,川芎8分,木香8分,当归8分,肉桂3分,甘草(炙)5分。功能主治痘疮起胀时,气血俱虚,顶陷色白者。用法用量加酒半杯同水煎,和人乳半杯温服。气不虚,去木香

  • 大黄苦酒

    药方名称大黄苦酒处方大黄8铢(切)。功能主治产后子血不尽。用法用量以苦酒2升合煮,取1升,适寒温服之。即血下,甚良。摘录《千金翼》卷六

  • 白草散

    药方名称白草散处方甘草5文,白矾10文。功能主治口舌生疮,或咽喉痛者。用法用量上为细末,含化。摘录《普济方》卷二九九

  • 回魂散

    药方名称回魂散处方人参(去芦)1分,茯苓(去黑皮)1分,甘草1分,白僵蚕(去丝嘴)1分,朱砂(水飞)1分,白附子1钱半(炮),全蝎1钱,蝉壳(去土,净洗,去足)20个。制法上为细末。功能主治痫搐愈后,

  • 固阳散火汤

    药方名称固阳散火汤处方人参、黄耆、甘草、升麻、葛根、当归尾、连翘、防风、生地、木通、荆芥穗。功能主治疏风固表消毒,预防痒塌。主痘出色艳而赤。用法用量水煎服。摘录《片玉痘疹》卷七

  • 金樱子粥

    《饮食辨录》:金樱子粥药方名称金樱子粥处方金樱子10~15克粳米或糯米50~100克制法先煎金樱子,取浓汁,去渣,同粳米或糯米煮粥。功能主治补肾,固精。适用于妇女带下、子宫脱垂。用法用量每日分2次温服

  • 神效膏

    药方名称神效膏处方花椒49粒槐枝(长3厘米者)49节 黄占30克轻粉0.6克 枯矾0.3克功能主治治臁疮,脚疮。用法用量先看疮形大小,用绵纸裁成四方块12张,四角用小拈钉住听用。外以好香油60克,放铜

  • 二十六味牡丹煎丸

    药方名称二十六味牡丹煎丸处方牡丹皮1两,黑附子1两(炮),牛膝(酒浸一宿)1两,龙骨2两(细研,水飞过),五味子1两(生),官桂(去皮)1两,人参1两,槟榔2两,白术1两,白茯苓1两,当归1两,续断(

  • 护睛丸

    药方名称护睛丸处方木香1两,大黄1两,黄芩1两,黑参1两,射干半两,细辛半两。制法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小儿胎中受热,目患内障。用法用量每服10丸,空心茶送下。摘录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卷

  • 艾茸敷法

    药方名称艾茸敷法别名艾叶回阳散处方硫黄5钱,雄黄5钱,艾茸1斤。功能主治阴疮黑陷而不痛者。用法用量艾叶回阳散(《古方汇精》卷二)。摘录《金鉴》卷六十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