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右胁痛

右胁痛

证名。指右侧胁痛。多由肝邪犯肺或气滞痰饮食积引起。《医学入门》卷四:“食积胁(右)下,如扛挭起一条作痛,神保丸枳实煎汤下,轻者保和丸;痰饮流注肝经,喘咳引痛者,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柴胡白芥子或入青黛少许,姜汁二匙;……七情凝滞,如有物刺痛,气促呕吐者,分气紫苏饮流气饮子调中顺气丸。”《万病回春·胁痛》:“推气散治肝邪入肺,右胁痛甚,胀满不食。”《慎斋遗书·胁痛》:“右胁痛为肺气不降,血中之气病也,宜芎归芍药汤加乌药青皮肉桂陈皮调之。”《古今医彻·胁痛》:“右者肺也。肺主气,性沉,喜清肃而下降,有以逆之,则肺苦气上逆而为痛。治之宜降气消痰,前、桔、枳壳、陈皮之属;虚人归脾汤去芪、术加延胡主之,以补其母;苦香燥破血之药,非其治也。”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论胁痛不拘右肺左肝之说。详胁痛、左胁痛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千里香

    出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为九里香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内睛明

    经外奇穴名。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》:“睛明在目内眥泪孔中。”《针灸经外奇穴图谱》称此为“内睛明”。并定位于眼内眥泪阜上。主治目赤红肿,视网膜出血,视神经萎缩,结膜炎等。沿眶内侧壁直刺0.5~1寸。勿捻

  • 伤寒杂病论

    医书。又名《伤寒卒病论》。16卷。东汉·张仲景撰。约撰于三世纪初。是一部论述伤寒和杂病的专著。本书曾经晋·王叔和整理。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。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,计有《伤寒论》10卷、

  • 三柰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即山柰,详该条。

  • 表里俱实证

    证名。表里同病之一。见《万病回春·伤寒总论》。指肌表营卫和脏腑气血俱见邪实症象者。详实证、表实证、里实证条。

  • 思伤脾

    出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。思虑过度,使脾气郁结,可致胸脘痞满;若脾气因久郁而受伤,则运化失调,而致饮食不思,消化不良,腹胀便溏等症。

  • 阳明厥

    六经厥之一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叙厥论》:“妄言,走呼,腹满,面赤,名阳明厥。……考其厥因,多以不胜乘其所胜,气不得行,遂致于逆。”参见六经厥、厥证条。

  • 吴鹤皋

    【介绍】:见吴昆条。

  • 断乳

    见徐润之《最新三字达生续编》卷五。又名回乳、消乳。指用药物中断乳汁的分泌。常用炒麦芽80~100克水煎频服。又《胎产辑萃》断乳方:归尾、赤芍、红花酒洗、牛膝酒洗,水煎临卧服。

  • 耳响草

    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磨盘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