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名。代号GB43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属足少阳胆经。荥(水)穴。位于足背部,第四、五趾缝间,趾蹼缘上0.5寸处。布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、静脉。主治胁肋痛,寒热,头痛,目眩,耳鸣,耳聋,目外眦痛,颊颔肿
又名见点、放点、见苗。为痘疮将现的迹象。小儿出痘,一般发热三日后见点,热势较缓,皮肤上即见淡红色的痘疹,光泽稀落深藏于皮肤内,摸之有坚实感。《医宗金鉴》分顺、逆、险三证。①发热三日见点,热减身和,不渴
病证名。①指胃火炽盛,善饥能食的病证。《灵枢·五邪》:“邪在脾胃,……阳气有余,阴气不足,则热中善饥。”②指多饮多尿的病证。《素问·腹中论》:“夫子数言热中、消中,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。”王冰注:“多饮
病名。瘖同喑。即失音。《罗氏会约医镜》卷十四:“瘖者,谓有言无声,非绝然之不语也。”临床上常可分为暴瘖、久瘖。此外舌瘖系由中风舌强转动不灵,语言謇涩,此喉咽声音如故。详见舌瘖条。聋哑人因耳聋,不会说话
【介绍】:见丁锦条。
《兰室秘藏·小便淋闭门》方。羌活、白术、葛根、防风、藁本、独活、柴胡各五分,升麻五钱,黄柏、茯苓各二分,人参、泽泻各三分,猪苓四分,苍术一钱,神曲六分,甘草三钱。为粗末,分作二服,水煎,去渣,食前稍热
见《幼幼集成》。即结舌。见该条。
出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即哑门穴。属督脉。位于后正中线,发际上5分处,当第一、二颈椎棘突之间。
五积之一。《难经·五十四难》:“肝之积名曰肥气。”《脉经·平五脏积聚脉证》:“诊得肝积脉弦而细,两胁下痛,邪可起心下,足肿寒,胁痛引少腹,男子积疝,女子瘕淋,身无膏泽,喜转筋,爪甲枯黑。”治宜大七气汤
眼科著作。2卷。明代作品。撰人佚名。首卷为目疾症候总论,及五轮八廓病证等;卷1眼科治疗药方并分论药性品目;卷2五轮八廓主病图及72种眼病(上列图,下为七言诗及所用药品),末附眼科用药便览。现有明万历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