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太阳病

太阳病

病名。《伤寒论六经病之一。太阳病包括经证腑证。多由外感风寒所致。经病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,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。《尚论篇》卷一:“太阳病之总脉总证,统中风伤寒为言也。太阳,膀胱经,乃六经之首,主皮肤而统营卫,所以为受病之始。”《伤寒指掌》卷一:“凡风寒初感,先入皮毛肌表,外症便有头痛项强,身痛,腰痛,骨节烦疼,发热,恶寒,此皆太阳经之见症。如无汗而脉浮紧,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,用麻黄汤以发表,使营卫之邪,从皮毛而出,则诸症自除矣;如脉浮而弱,汗自出者,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,用桂枝汤解肌,使营卫和,而邪自解矣。”《伤寒医诀串解·太阳篇》:“太阳为寒水之经,主一身之表。何谓太阳经证?曰头痛、项强、发热、恶寒是也。……何谓太阳腑证?曰表邪不去,必入于里,膀胱为表中之里也,有蓄水、蓄血之辨。”详太阳中风、太阳伤寒、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窦默

    【介绍】:见窦杰条。

  • 俞度

    五度之一。出《素问·方盛衰论》。度量病人脏腑经络的俞穴,为针灸治疗的重要步骤。《灵枢·本输》、《素问》的《气穴论》、《气府论》等篇,记载了人体经脉的重要俞穴及其部位。

  • 生地黄黄连汤

    《张氏医通》卷十六方。生地黄、赤芍药、当归、川芎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防风。水煎服。治失血后燥热瘛疭,脉数盛者。

  • 内湿

    指体内水湿停滞。由脾肾阳虚,运化水湿功能障碍所致。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、腹泻、腹胀、尿少、面黄、浮肿、舌质淡苔润、脉濡缓等。治当健脾温肾利湿。

  • 虫痫

    病证名。因寄生虫(如囊虫等)引起的痫证。《本草纲目》:“胃寒,虫上诸证,危恶与痫相似,用白芜荑,干漆烧存性等分为末,米饮调服。”

  • 麦蘖

    出《日华子诸家本草》。为麦芽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带脉病

    证名。指带脉不和出现的病症。《素问·痿论》:“阳明虚,则宗筋纵,带脉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”《脉经》卷二:“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,冲阴股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带脉病源流》:“中分不运,必病腹满。阴阳两虚

  • 王贤

    【介绍】:清代医生。字世瞻。履贯生平未详。著有《脉贯》一书(1711年刻行)。

  • 瘟疫条辨摘要

    见寒温条辨摘要条。

  • 药瓜

    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栝楼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