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植物名汇》。为狗尾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排便时下腹部及肛门有沉重胀坠感,即所谓里急后重者,多见于痢疾及腹泻患者。《金匮要略·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》:“下利脉沉弦者,下重。”
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指颈项、肢体僵硬,不能活动自如者。《内经知要·病能》:“强者,筋强;直者,体直而不能屈伸也。”强直是痉、痫、破伤风等病的主要症状。参见痉、癎等条。
书名。王筠默编。本书试用以现代药理学的方法整理中药学,所介绍的中药,以过去有药化及药理学研究报告者为限,而对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效但尚无实验研究的中药则均未列入,故本书虽提供了中药科研方面的某些参考资料,
【介绍】:宋代人,兼通医学。熙宁中(1068~1077年)邠州(今陕西彬县)地方官。撰《阴毒形证诀》1卷,已佚。
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内伤外感门》卷二十一。即清气化痰饮,见该条。
体内血分亏损。常因失血过多,思虑过度,寄生虫,或脏腑虚损,不能化生精微所致。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,唇色淡白,头晕眼花,心悸,失眠,手足发麻,脉细无力等症。治宜补血为主,或补气益血。详见血虚证各条。
病名。即下颌关节一侧脱臼。《医宗金鉴》卷八十八:“颊车骨……或打仆脱臼,或因风湿袭入,钩环脱臼,单脱者为错。”证治参见颊车蹉条。
病名。①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。因瘀血内结少腹而致。症为小腹结痛,硬满有形,甚或大便秘结而黑,小便自利,月经不调等。宜温通逐瘀,用少腹逐瘀汤或桂枝茯苓丸。②见《寿世保元》卷五。指阴囊外伤后形成的血肿。
用内服药治疗疮疡三大法之一。是运用补益药物,以扶助正气,帮助疮面长出新肉,使疮口迅速愈合的方法。适用于疮疡后期,火毒已去,身体虚弱之证。①调补气血:患者气虚血少,脓疡溃破后,不收口,脓水清稀,精神疲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