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俱病,而阴病甚于阳。《灵枢·寿夭刚柔》:“阴阳俱动,乍有形,乍无形,加以烦心,命曰阴胜其阳。”
①见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。为苦参实之别名。②见《饮膳正要》。为胡芦巴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经穴名。代号DU1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督脉。督脉、足太阳之会。位于背部第一、二胸椎棘突之间。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一肋间动脉后支。主治发热,疟疾,头痛,项背强痛;以及癫痫,精神分裂症等。向
练功方法之一。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《推拿学》。两足分开,屈膝半蹲,两手后伸,挺肘翘掌,四指并拢,拇指外分,两目平视。
病名。系指咽喉迅速肿起闭塞。《医学纲目》卷十五:“治急喉闭,逡巡不救者:蠡鱼胆,腊月收,阴干为末。每用少许,点患处。”参见紧喉风条。
出《伤寒论》。指误用烧针、熏、熨、灸等火法,由此导致的变证。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脉浮,医以火迫劫之,亡阳,必惊狂起卧不安者,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。”柯琴注:“伤寒者,寒
【介绍】:明儿科医家。字恭叔。继家学,於1480年由江西南昌客居湖北罗田,医术大行。尝剖析钱乙、陈文中治痘之别。取无伐天和,无翼其胜之义。以精于痘科诊治而闻名。子万全,承家学,搜其平日医论,编入《万密
病证名。见清·吴溶堂《保婴易知录》。小儿初生时,腮内生如米豆大一小疱,次日渐大,如有所含,故名含腮。若不早治,则可蚀破腮颊。宜先以盐汤洗净患处,然后用二金散(鸡内金、郁金等分)吹之。
病名。①系指口内或牙龈上肿起色紫黑其形如菌者,多由火盛血热并兼气滞所致。口菌生于口内或牙龈肉上,肿起形如覃或如木耳,色紫黑(《重楼玉钥续编》)。治宜泻火解毒、消肿散结。可选用赤芍、丹皮、黄芩、瓜蒌、枳
出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。风气偏胜则病症表现摇动性或游走多变的特点。如游走性的关节肌肉疼痛、眩晕、震颤、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张、口眼斜、卒然昏仆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