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称和中。是治疗胃气不和的方法。胃气不和表现为胃脘胀闷、暖气吐酸、厌食、舌淡苔白等证候,用陈皮、姜半夏、木香、砂仁等药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任迁。婺源高仓(今属江西)人。少业儒,因二弟相继死去,父母因悲伤成疾,不久母因风痫,诸医束手。何氏遂弃儒学医,遍求方书,精心研读四年,后临证每有良效,对贫穷人则不计报酬,并帮助药
病名。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:“眼白人浑黑,见物依旧,毛发直如铁条,虽能饮食,不语如醉,名曰血溃。用五灵脂为末,二钱,酒调下。”
【介绍】:见王朝弼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。即漏谷。见该条。
食物本草著作。八卷。原题为“太仓云谷穆世锡辑,华亭眉公陈继儒正,男天谷士清编。”撰年不详。是书以医理述食物之性,共分水、谷、菜、兽、禽、果、鱼、味八类,一类为一卷。现有明万历间刻本。
气功术语。又称用意。是指练功者在气功锻炼中,怎样去掌握运用意念。意念的锻炼是气功锻炼的主要环节。因为姿势的调整,呼吸的调节,内气的运行,都是通过意念进行的。张锐《鸡峰普济方》指出:“意者气之使,意有所
①拘泥。有所顾忌的意思。《素问·五藏别论》:“拘于鬼神者,不可与言至德。”②证名。筋病证候之一。拘为筋脉牵强不伸。常与挛、急并称,如拘挛、拘急等。多由湿热、风寒或血虚所致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湿热
【介绍】:唐代民间医生。自采药物于泰山,为人治病多效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八。即黄水疮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