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湿癣

湿癣

病名。皮肤湿疡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五:“湿癣者,亦有匡郭,如虫行,浸淫色赤湿痒,搔之多汁成疮……其里亦有虫。”由风湿热邪浸入肌肤而成。其症患处皮损潮红,糜烂,瘙痒不止,搔破滋水淋漓,浸淫不断扩大,皮内似虫行。治宜清热除湿杀虫。内服除湿胃苓汤加味。外用蛇床子散麻油调敷;或用芦荟30克、炙甘草15克研细末外撒。相当于急性湿疹、皮炎之类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耵耳

    病名。耵,耳垢也。《仁斋直指方》:“人耳间有津液,轻则不能为害。若风热搏之,津液结纽或核塞耳。亦令暴聋,为之耵耳。”即今之耵聍栓塞。宜取出之,或滴耳油润后取出。

  • 应其南

    【介绍】:清医家。道光、咸丰(1821-1861)年间外科名医,善针治疔疮。尝谓疔疮见症急骤,针挑一法,立见神效。但其术大抵秘而不传,传而不详。乃博采秘方,参以己见,详明针法,绘图注说,纂为《疔疮要诀

  • 来禽

    出《王右军帖》。为林檎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伤寒发惊

    病证名。指寒邪阻于太阳经络而致惊者。症见发热、恶寒,头、身骨节痛,无汗,手足牵动,目上视,搐搦有力,脉来浮紧。治宜疏散寒邪,用麻黄汤,或五积散(见清·庄一夔《惊风辨症必读书》)。

  • 小儿热毒病

    病名。《千金要方》卷五:“小儿伤寒,变热毒病。身热面赤,口燥,心腹坚急,大小便不利,或口疮者,或因壮热,便四肢挛掣惊,仍成痫疾,时发时醒,醒后身热如火者。”本证可用升麻汤主治。

  • 泻湿汤

    《审视瑶函》卷四方。车前子、黄芩、木通、陈皮各一钱,淡竹叶二十片,茯苓、枳壳、炒栀子、荆芥穗、苍术各八分,甘草三分。为粗末,水煎,去渣热服。治小眦漏,时流血水。

  • 络穴

    经穴分类名。指十五络脉从本经(脉)别出之处的穴位(见表)。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,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、里病及表,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;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、后、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、

  • 七仙桃

    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麦斛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羊疔

    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二。形长而白色,有寒热,证治同疔疮。

  • 万经棵

    见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。为照山白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