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狂犬啮人

狂犬啮人

病名。出《五十二病方》。又名疯犬咬伤、猘犬伤、狂犬伤。公元前六世纪,我国已有“国人逐瘈狗”的记载。《淮南子》有“猘犬不投河”的描述。葛洪认为“犬忽避人藏身的现象,即是将疯的先兆,并主张用狂犬脑外敷咬伤处,颇有原始免疫之意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六:“其猘狗啮疮,重发则令人发狂乱,如猘狗之状。”当狂犬咬伤后,其毒侵入人体,一般潜伏期短则8~10天,长达数月至一年以上,伤口愈深,愈接近头部潜伏期愈短。发病初则乏力、头痛呕吐、纳差、喉部呈紧缩感;1~2天后出现狂躁、恐惧、吞咽和呼吸困难,并有恐水症状;继则出现全身瘫痪、瞳孔散大等危象。治疗初服扶危散,或人参败毒散地榆、黑竹根。咬伤处要彻底清创,外敷玉真散。若咬后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及狂犬疫苗,可预防狂犬病的发生

猜你喜欢

  • 枯筋箭

    病名。生长在皮肤上的赘瘤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由于肝失血荣,以致筋气外发而生。本病初起如赤豆大,质硬,时久表面微呈枯槁,逐渐碎裂,蓬松如刺,形如花蕊。多发于手、足、头皮、胸乳等处。治疗:根蒂细小者,用

  • 祝尧民

    【生卒】:十七世纪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河南洛阳人。年轻时以文章名,后学医,自号薜衣道人。长于治疗疮疡及正骨等,后入山修道。

  • 水晶疯

    病名。见《黄氏喉科集学心竟》卷三。脚根喉风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三焦辨证

    温病辨证方法之一。是清·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,按温热病传变情况,划分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自上而下的三个阶段,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。初期属上焦肺、心包病变。手太阴肺病有发热恶寒、头痛、汗出而咳等。手厥阴心包

  • 清胃射干汤

    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六十七方。射干、升麻、犀角、麦门冬、玄参、大黄、黄芩各一钱,芒硝、栀子、竹叶各五钱。水煎服。治胃痈初起,中脘穴隐痛微肿,寒热如疟,皮肤甲错,脉沉数。

  • 郑明甫

    【介绍】:见郑汝炜条。

  • 泽术糜衔散

    《黄帝内经素问·病能论》方。泽泻、白术各十分,麋衔五分。为末,每服三指撮,食前冲服。治酒风,身热解堕,汗出如浴,恶风少气。

  • 经行发热

    病证名。见明·陈文昭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亦名经来发热,经病发热。包括经行潮热。指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症。有外感、内伤、虚实之分,以内伤居多。《女科经论》引李氏“经行潮热有时为内伤,属

  • 间日子母

    间日疟的俗称。见《医略十三篇》卷九。详子母疟条。

  • 外感呃逆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·呃逆论》。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呃逆症。邪传半表半里,抑遏少阳者,症见身发寒热,呕逆作呃,脉弦大。治宜和解,用小柴胡汤。热邪结里者,症见内热口渴,唇焦便赤,脉沉数。治宜下热,用承气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