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甘蔗

甘蔗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甘蔗

药材名称甘蔗

拼音Gān Zhe

别名红甘蔗

来源禾本科甘蔗Sacharum sinense Roxb.,以入药。

生境分部南方各省。

化学成分含蔗醣13~27%、己酸、乙醇酸(gallcollic acid)、甘氨酸、乌头酸等。

未成熟甘蔗汁中含酚性物质及鞣质。

蜡质中含甾醇等。

性味甘,平。

功能主治除热止渴,和中,宽隔,行水。主治发热口干,肺燥咳嗽,咽喉肿痛,心胸烦热,反胃呕吐,妊娠水肿。

用法用量鲜秆1~3两,水煎或榨汁冲服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甘蔗

药材名称甘蔗

拼音Gān Zhe

别名薯蔗(《南都赋》),干蔗(《南方草木状》),接肠草(《重庆堂随笔》),竿蔗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,糖梗(《国药的药理学》)。

出处《别录》

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秆。秋后采收,砍取地上部分。削去上部梢叶捆扎,置阴暗不通风处,保持水分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秆直立,粗壮,坚实,高2~4米,径2~5厘米,绿色、淡黄或淡紫色,表面常被白粉。叶片阔而长,长0.5~1米,宽2.5~5厘米,两面粗糙,边缘粗糙或具小锐齿,中脉粗厚,白色,鞘口有毛。圆锥花序大,长40~80厘米,白色,生于秆顶,花序柄无毛;分枝纤细,长10~80厘米,节间无毛;小穗长3~4毫米,小穗柄无毛;基盘微小,被白色丝状长毛,毛长约为小穗的2倍;第一颖无毛,近纸质;第二颖约与第一颖等长;不孕小花中性;结实小花的外稃甚狭或缺;内稃小,披针形。春季抽穗。

生境分部广植于温带及热带地区。我国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扛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
化学成分每lOO克可食部分中,含水分84克、蛋白质0.2克、脂肪0.5克、碳水化合物12克、钙8毫克、磷4毫克、铁1.3毫克。蔗汁中含多种氨基酸,有天门冬素、天门冬氨酸、谷氨酸、丝氨酸、丙氨酸、缬氨酸、亮氨酸、正亮氨酸、赖氨酸、羟丁氨酸、谷氨酰胺、脯氨酸、酪氨酸、胱氨酸和苯丙氨酸、γ-氨基丁酸等。还含甲基延胡索酸、延胡索酸、琥珀酸、乌头酸、甘醇酸、苹果酸、柠檬酸和草酸等有机酸。乌头酸的含量在甘蔗茎的上部较高(0.835%),中部次之(0.205%)、下部较低(0.125%)。此外,在甘蔗茎的顶部(生长点)含维生素B1(236~563微克/lOO克,干重)、B2(110~330微克/lOO克,干重)、B6(10微克/lOO克,鲜品)。茎节中也含维生紊B6,以上部的嫩茎节中含量较多。茎中还含维生素C。

榨去汁的甘蔗渣中,含有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-180有抑制作用的多糖类(2.6克/2.6公斤),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组成(甘蔗糖制造过程中提出的糖蜜内,也含这种多糖类0.55克/1.2公斤)。

甘蔗叶含维生素C、乌头酸等。叶蜡中,除β-谷甾醇、豆甾醇、菜油甾醇外,还含4α-甲基-24-亚甲基-γ-胆甾烯醇和α1-谷甾醇。

性味甘,寒。

①《别录》:"甘,平,无毒。"
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冷。"

③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"气味甘,性微寒,无毒。"

④《纲目》:"甘涩,平,无毒。"

归经入肺、胃经。

①《本草经疏》:"入手、足太阴,足阳明经。"

②《本草新编》:"入脾、肺、大小肠。"

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二经。"

功能主治消热,生津,下气,润燥。治热病津伤,心烦口渴,反胃呕吐,肺燥咳嗽,大便燥结。并解酒毒。

①《别录》:"主下气和中,助脾胃,利大肠。"

②《食疗本草》:"主补气,兼下气。"
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利大小肠,下气痢,补脾,消痰止渴,除心烦热。"

④《日用本草》:"止虚热烦渴,解酒毒。"

⑤《滇南本草》:"治百毒诸疮,痈疽发背,捣烂敷之;汁:治心神恍惚,神魂不定,中风失音,冲开水下。又熬饧食,和胃更佳。"

⑥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"同姜汁服,可解河豚毒。"

⑦《本草再新》:"和中清火,平肝健脾,生津止渴,治吐泻、疟、痢,解疮火诸毒。"

⑧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利咽喉,强筋骨,息风养血,大补脾阴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甘蔗汁,2~4两。外用:捣敷。

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
①《本草经疏》:"胃寒呕吐,中满滑泄者忌之。"

②《本草汇言》:"多食久食,善发湿火,为痰、胀、呕、嗽之疾。"

复方①治发热口干,小便涩:甘蔗,去皮尽令吃之,咽汁。若口痛,捣取汁服之。(《外台》)

②治胃反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旋旋吐者:甘蔗汁七升,生姜汁一升。二味相和,分为三服。(《梅师集验方》)

③治卒干呕不息:蔗汁,温令热,服一升,日三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
④治虚热咳嗽,口干涕唾:甘蔗汁一升半,青粱米四合。煮粥,日食二次,极润心肺。(《纲目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甘蔗

药材名称甘蔗

拼音Gān Zhe

英文名Sugarcane

别名薯蔗、干蔗、接肠草、竿蔗、糖梗

出处出自1.《别录》。

2.孟诜:蔗有赤色者,名昆仑蔗,白色者名荻蔗。竹蔗以蜀及岭南者为胜,江东虽有,而劣于蜀产。会稽所作乳糖,殊胜于蜀。

3.《纲目》:蔗皆畦种,丛生,最困地力,茎似竹而内实,大者围数寸,长六、七尺,根下节密,以渐而疏。抽叶如芦叶而大,长三、四尺,扶疏四垂,八、九月收茎,可留过春,充果食。按王灼《糖霜谱》云,蔗有四色,曰杜蔗,即竹蔗也,绿嫩薄皮,味极醇厚,专用作霜。曰西蔗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秆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ccharum sinensis Roxb.

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除去叶、根,鲜用。

原形态甘蔗,多年生草本。秆高约3m,粗2-5cm,绿色或棕红色,秆在花序以下有白色丝状毛。叶鞘长于节间,无毛,仅鞘口有毛;叶舌膜质,截平,长约2mm;叶片扁平,两面无毛,具白色肥厚的主肪,长40-80cm,宽约20mm。花序大型,长达60cm,主轴具白色丝状毛;穗轴节间长7-12mm,边缘疏生长纤毛;无柄小穗披针形,长4.5-5mm,基盘有长于小穗2-3倍的丝状毛;颖的上部膜质,边缘有小毛,第1颖先端稍钝,具2脊,4脉,第2颖舟形,具3脉,先端锐尖;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,有1脉,先端尖,第2外稃狭窄成线形,长约3mm,第2内稃披针形,长约2mm。有柄小穗和无柄小穗相似;小穗柄长3-4mm,无毛,先端稍膨大。花、果期秋季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。

资源分布: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。

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。宜选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、阳光充足的地方栽种。 栽培技术 用茎秆埋植法。可用蔗梢和蔗茎作种苗。于冬季,将育苗订做成宽1.3-1.6m、高10-12cm的畦,按间距约1cm把处苗平排或斜排于苗订上,芽向两侧。排种后盖土,再盖塑料薄膜,以保温保温。春季在整好的地上,开沟栽植,行距一般为1m,栽后盖土压紧。 田间管理 苗期,中耕除草2-3次,追肥2-3次,并进行间苗。移栽前施磷、钾肥作基肥,移栽后以追施氮肥为主。生长后期剥除枯老叶。做好灌溉和排水工作。 病虫害防治 棉蚜虫、粉介壳等害虫为害茎叶,可用化学药剂防治。

化学成分蔗汁含多种氨基酸,有本酸。氨基酸有:天冬酰胺(asparagine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谷氨酸(glutamicacid),丝氨酸(serine),丙氨酸(alanine),缬氨酸(valine),亮氨酸(leucine),正亮氨酸即α-氨基已酸(norleucine),赖氨酸(lysine),苏氨酸(threonine),谷氨酰胺(glutamine),脯氨酸(proline),酷氨酸(tyrosine),胱氨酸(cystine),γ-氨基丁酸(γ-aminobutyric acid)及苯丙氨酸(phenylalanine)。有机酸类有:甲基延胡索酸(mesaconic acid),延胡索酸(fumaric acid),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乌头酸(aconitic acid),甘醇酸(glycolic acid),苹果酸(malic acid),枸橼酸(citric acid)和草酸(oxalic acid)。茎含维生素B1(vitamin B1),维生素B2即核黄素(riboflavin),维生素B6即吡哆素(pyridoxine)和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(ascorbic acid),蔗糖(sucrose),果糖(fructose)和葡萄糖(glucose)。

药理作用甘蔗制糖过程中提出的糖蜜内,含有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-180中抑制作用的多糖类(0.55g/1.2kg),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组成。榨去汁的甘蔗渣中,也含这种多糖类(2.6g/2.6kg)。

炮制1.净制:去除根、叶及茎尖,洗净,刮掉外表腊粉,表皮及节芽等。

2.切制:绞、切成小节、碎块、生食(嚼汁)或捣汁。

性味甘;寒

归经肺;脾;胃经

功能主治清热生津;润燥和中;解毒。主烦热;消渴;呕哕反胃;虚热咳嗽;大便燥结;痈疽疮肿

用法用量内服:甘蔗汁,30-90g;或榨汁饮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
复方甘蔗莱菔汤《山家清供》:酒食过度。甘蔗生姜汁《梅师集验方》:治疗反胃。

各家论述1.《纲目》:蔗,脾之果也,其浆甘寒,能泻火热。煎炼成糖,则甘温而助湿热,所谓积温成热也。蔗浆消渴解酒,自古称之,而孟诜乃谓共酒食发痰者,岂不知其有解酒除热之功耶。《日华子》又谓沙糖能解酒毒,则不知既经煎炼,便能助酒为热,与生浆之性异矣。

2.《本草经疏》:甘蔗,为稼穑之化,其味先入脾,故能助脾气,脾主中州,故主和中。甘寒除热润燥,故主下气利大肠也。《大明》谓其消痰止渴,除心胸烦热,解酒毒。今人用以治噎膈、反胃呕吐,大便燥结,皆取其除热、生津、润燥之功耳。

3.《玉楸药解》:蔗浆,解酒清肺,土燥者最宜。阳衰湿旺者服之,亦能寒中下利。《本草》谓其下气止呕,则虽属甘缓,亦颇疏利不壅,与白沙糖性平功用相仿。

4.《纲目拾遗》:黄海若云,凡痘疹不出,及闷痘不发,毒盛胀满者,此痘属急症,宜青皮甘蔗榨汁与食,不时频进,则痘立起,其寒散、解毒之功,过于蚯蚓、白鸽,惜人不知其功用。

5.《别录》:主下气和中,助脾胃,利大肠。

6.《食疗本草》:主补气,兼下气。

7.《日华子本草》:利大小肠,下气痢,补脾,消痰止渴,除心烦热。

8.《日用本草》:止虚热烦渴,解酒毒。

9.《滇南本草》:治百毒诸疮,痈疽发背,捣烂敷之;汁:治心神恍惚,神魂不定,中风失音,冲开水下。又熬饧食,和胃更佳。

10.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同姜汁服,可解河豚毒。

11.《本草再新》:和中清火,平肝健脾,生津止渴,治吐泻、疟、痢,解疮火诸毒。

12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利咽喉,强筋骨,息风养血,大补脾阴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高山柏

    药材名称高山柏拼音Gāo Shān Bǎi别名山柏来源药材基源:为柏科植物高山柏的枝叶或球果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bina squamata(Buch.Ham.)Ant.[Juniperus sq

  • 紫荆根皮

    药材名称紫荆根皮拼音Zǐ Jīnɡ Gēn Pí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根皮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紫荆皮"条。性味苦,平,无毒。功能主治破瘀活血。消痈解毒。

  • 黄杨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杨根药材名称黄杨根拼音Huánɡ Yánɡ Gēn出处《湖南药物志》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或细叶黄杨的根。功能主治治筋骨疼痛,目赤肿痛,吐血。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

  • 浆包藤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浆包藤药材名称浆包藤别名大果链珠藤来源夹竹桃科浆包藤Alyxia siamensis Craib,以根、茎入药。生境分部云南。性味苦、涩,平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清热解毒。主治疟疾。用

  • 金花茶花

    药材名称金花茶花拼音Jīn Huā Chá Huā来源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金花茶Camelliachrysantha(Hu)Tuyama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

  • 西南菝葜

    药材名称西南菝葜拼音Xī Nán Bá Qiā别名菝葜、藏金刚藤来源百合科西南菝葜Smilax bockii Warb.,以根状茎入药。生境分部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西藏。

  • 苦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苦草药材名称苦草拼音Kǔ Cǎo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水鳖科植物苦草的全草。原形态沉水、无茎草本,有匍枝。叶线形,绿色,薄而透明;长短因水的深浅而定,长的达2米,短的不及15厘米,宽约8毫

  • 腐卑

    药材名称腐卑别名小青[湖北]、山膏药、豆腐叶、六月冻、凉粉柴来源马鞭草科腐卑属植物腐卑Premna microphylla Turcz.,以根及叶入药。四季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性味苦、涩,寒。功能主治清

  • 红头翁

    药材名称红头翁拼音Hónɡ Tóu Wēnɡ别名蛆药、地皮消、地皮胶、刀口药来源爵床科芦莉草属植物芦莉草Ruellia drymophila (Diels) Hand.-Mazz.

  • 披针叶毛茛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披针叶毛茛药材名称披针叶毛茛来源毛茛科披针叶毛茛Ranunculus amurensis Komar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黑龙江、吉林、四川。性味辛,微寒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发散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