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紫藤

紫藤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紫藤

药材名称紫藤

拼音Zǐ Ténɡ

别名藤萝

来源豆科紫藤属植物紫藤Wisteria sinensis Sweet,以茎皮、花种子入药。夏秋采,分别晒干。

性味甘、苦,温。有小毒。

功能主治止痛,杀虫。用于腹痛,蛲虫病。

用法用量1钱。

备注(1)种子内含氰化合物,用量过大有中毒的可能,虽能治疗蛲虫病,但不宜久服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紫藤

药材名称紫藤

拼音Zǐ Ténɡ

别名招豆藤(《本草拾遗》),朱藤(《梦溪笔谈》),藤花菜(《救荒本草》),小黄藤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紫金藤(《江苏药材志》),轿藤、豆藤、藤萝、黄纤藤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
出处《本草拾遗》

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藤茎叶。夏、秋采收。

原形态落叶攀援灌木。茎缠绕于他物上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;托叶线状披针形,早落;小叶7~11枚,卵状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,长4~7厘米,顶端一枚较大;小叶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;幼时密生平贴细毛,成熟时无毛。总状花序侧生,倒垂,长15~30厘米;花梗柔弱,有毛,长1~2厘米;萼钟状,5齿裂,密被细毛;花冠蝶形,蓝紫色,旗瓣大,外反,基部有2附属体,翼瓣基部有耳,龙骨瓣钝,镰状;雄蕊2体;花柱内弯,柱头顶生。荚果长而扁平,长10~20厘米,密生绒毛。种子扁圆形,1~3粒。花期3~4月。果期9~10月。

本植物的根(紫藤根)、种子(紫藤子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生境分部多栽培于庭园。分布东北、山东、河南、河北、陕西、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四川、广东等地。

化学成分树皮含紫藤甙及树脂。叶含木犀草素7-葡萄鼠李糖甙、木犀草素7-鼠李葡萄糖甙、芹菜素7-鼠李葡萄糖甙。新鲜叶含维生素C109毫克%。花含挥发油0.6~0.95%;尿囊素和尿囊酸的含量占花中总氮量的27%。又含廿七烷和22,23-二氮豆甾醇。

药理作用紫藤甙及树脂均有毒,能引起呕吐、腹泻乃至虚脱。

性味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,微温,有小毒。"

功能主治《本草拾遗》:"主水癊病。作煎如糖,下水良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紫藤

药材名称紫藤

拼音Zǐ Ténɡ

英文名Stem of Chinese Wisteria

别名招豆藤、朱藤、藤花菜、小黄藤、紫金藤、轿藤、黄环、藤萝、黄纤藤、小黄草。

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;《本草拾遗》:紫藤,花LU碎拭酒醋白腐坏;子作角,其中仁熬令香,着酒中令不败,酒败者用之亦正。四月生紫花可爱,人亦种之,江东呼为招豆藤,皮着树,从心重重有皮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紫藤的茎或茎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Wisteria sinensis Sweet
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茎或茎皮,晒干。

原形态紫藤 落叶攀援灌木,高达10m。茎粗壮,分枝多,茎皮灰黄褐色。奇数羽状复叶,互生,长12-40cm;有长柄,叶轴被疏毛;小叶7-13,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4-11cm,宽2.5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全缘,幼时两面有白色疏柔毛;小叶柄被短柔毛。总状花序侧生,下垂,长15-30cm,花大,长2.5-4cm;花萼钟状,先端浅裂,萼齿5,上部萼齿不明显,疏生柔毛;花冠蝶形,紫色或深紫色,旗瓣大,外反,基部有2个附属体,翼瓣基部有耳,龙骨瓣钝,镰状,光瑞微弯;雄蕊10,二体;花柱内弯,柱头顶生,半球状。荚果长条形,扁平,长10-20cm,密生黄色绒毛。种子偏圆形,l-3颗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疏林缘、溪谷两旁,空旷草地,也栽培在庭园内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辽宁、陕西、甘肃。北方为种植,长江以南有野生。

栽培生物学特性 性喜湿润,避风向阳,耐寒耐旱。土壤宜肥沃,排水良好的沙壤上。

栽培技术 用播种、扦插、压条。嫁接繁殖均可。播种繁殖:于秋后来种晒干贮藏,次年早春浸种,气温10-13℃即可发芽。扦插繁殖:可于秋季,选当年生茎部枝条长8-10cm,带种扦插,如控制温度16℃则生根较快。变种可用嫁接繁殖:以实生苗作砧木。春夏进行嫁接。定植宜选空旷地,以利根系发展与枝蔓攀援,寒冷地区应选向阳避风处,防止晚霜使嫩叶受冻。定植后设立棚架,以便枝蔓牵引。

病虫害防治 有刺蛾、赤杨毛虫、紫藤叶虫等为害叶片,可用敌百虫防治。

化学成分茎皮含a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5)-β-D-呋喃木糖基(1→3)-a-香树脂醇[a-L-rhamnopyranosyl(l→5)-β-D-xylofu-ranosyl(1→3)-a-amyrin],β-谷甾醒(β-sitosterol),三十烷醇(tri-acontanol),12-羟基三十烷-4,7-酮(12-hydroxytriacontan-4,7-dione),原甾醇(protosterol)B和山奈酚(kaempferol)。叶含木犀草素-7-葡萄鼠李糖甙(luteolol-7-glucorhamno-side),木犀草素-7-鼠李葡萄糖甙(luteolol-7-rhamnoglucoside)即忍冬苦甙(loniceroside),芹菜素-7-鼠李葡萄糖甙(apigenol-7-rhamnoglucoside)即野漆树甙(rhoifoloside)和尿囊素(allan-toin)及尿囊酸(allantoic acid)。花含正二十七烷(heptacosane),22,23-二氢豆甾醇(22,23-di-hydrostigmasterol),夏至草素(marrubiin),鲜花含挥发油,经GC分离获得120个峰,其中有:乙酸乙酯(ethyl acetate),1-辛烯-3-醇(1-octen-3-ol),苯甲醛(benzaldehyde),芳樟醇(linalool),苄醇(苯甲醇,benzylalcohol),苯乙醇(2-phenylethanol),6-乙炔基四氢-2H-吡喃-3-醇(6-ethynyltetrahydro-2H-pyran-3-ol),2,3-氢苯并呋喃(2,3-dihydro-benzofuran),2-氨基苯甲酸(2-aminobenzoic acid),苯甲酸甲酯(methyl benzoate),a-金合欢烯(a-farnesene),1H-吲哚(1H-indole),异丁香油酚(isoeugenol),十六酸甲酯(methyl hexadecanoate),棕榈酸乙酯(ethyl palmitate),二十二烷(heneicosane),二八烷酸(coctadecanoic acid)即硬脂酸(stearic acid),二十三烷(tricosane)。

毒性紫藤甙及树脂均有毒,能引起呕吐、腹泻乃至虚脱。

性味味甘;苦;性微温;小毒

归经肾经

功能主治利水;除痹;杀虫。主水YIN病;浮肿;关节疼痛;肠寄生虫病

用法用量内服;煎汤,9-15g。

各家论述《本草拾遗》:主水YIN病。作煎如糖,下水良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鬼笔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鬼笔药材名称鬼笔拼音Guǐ Bǐ别名朝生暮落花、狗溺台(《本草拾遗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鬼笔科植物细皱鬼笔的子实体。原形态子实体发生之初,为卵圆形,长径约2厘米,白色柔软,有弹力

  • 雀卵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雀卵药材名称雀卵拼音Què Luǎn出处《别录》来源为文鸟科动物麻雀的蛋。性味甘咸,温。①《别录》:"味酸,温,无毒。"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咸,

  • 西藏点地梅

    药材名称西藏点地梅来源报春花科西藏点地梅Androsace tibetica var. mairae R. Kunth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内蒙古、西藏。性味苦、辛,寒。功能主治清热解毒,消炎止痛。主

  • 黄堇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堇药材名称黄堇拼音Huánɡ Jǐn别名断肠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,黄花鱼灯草、粪桶草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,石莲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来源为罂粟

  • 棕榈根

    药材名称棕榈根拼音Zōnɡ Lǘ Gēn别名棕树根来源药材基源: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achycarpusfortunei(Hook.)H.Wend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

  • 地柏

    药材名称地柏别名蜂药、翠云草、翠羽草、石打穿来源蕨类卷柏科地柏Selaginella kraussiana A. Br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四川、贵州。性味淡,凉。功能主治解毒,消肿,镇咳,祛痰。主

  • 麦穗七

    药材名称麦穗七别名山酢浆草、麦子七、大酸梅草、钻地蜈蚣、三块瓦、断脚蜈蚣、上天梯、地海椒、大酸米子草、老鸦酸来源为酢浆草科酢浆草属植物麦穗酢浆草Oxalis griffithii Edgew. et

  • 小金樱

    药材名称小金樱拼音Xiǎo Jīn Yīnɡ别名红茨藤(《分类草药性》),山木香、明目茶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小和尚藤(《重庆草药》),结茧、狗屎刺、小刺花、苙刺甲、荆刺叶、鸡公子、五甲莲(《湖南药

  • 鸭皂树皮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鸭皂树皮药材名称鸭皂树皮拼音Yā Zào Shù Pí出处《中国药植图鉴》来源为豆科植物鸭皂树的树皮。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原形态鸭皂树,又名:莉球花、楹

  • 毛八角枫

    药材名称毛八角枫拼音Máo Bā Jiǎo Fēnɡ别名白龙须来源药材基源:为八角枫科植物毛八角枫的侧根、须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angium kurzii Craib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采挖,